这是一篇讨论电子设备如何影响儿童的文章。
一、过年期间,你们家的小孩是否在玩手机或平板
新年期间的家庭聚会,有感于现在小孩都只顾着玩电子设备,我于年初二写下一篇《年初二,刷抖音的孩子》。
年后跟朋友交流,不出意料,是个普遍现象。我的朋友跟我一样,大多是80后,小孩基本是10岁以内居多。大家笑说这是因果报应:以前过年,长辈边看春晚边聊天,我们却在玩电脑;现在过年,我们在看电视聊天,子女在玩手机。
区别是电脑毕竟重量在那,起码吃饭上厕所等还是要放下电脑的。而手机轻巧,现在小孩吃饭都没心思,顾着玩手机。有一个朋友就因为7岁儿子在吃年夜饭的时候都顾着玩手机,没忍住,揍了儿子。
这究竟要怪谁?(没错,我们中国人习惯先找背锅的)
怪技术吗?技术影响世界,大多是不可逆的,怪也没用,而且技术是公平的,对每个人都一样。
怪移动产品吗?产品要创造黏性,要变现,只要不触犯法律,不作恶,你也只能网上喷一下,还能咋的?
那怪自己吗?
二、从工作是被逼的,到加班是放松
今天年初八,大家基本开工了。朋友圈有一个主题,被三个朋友不约而同发出:假期结束,还是工作轻松。潜台词是带娃是非常累的(当然还有疲于奔波和各种人际,这里不强调这方面)。
在平时,也不少人发出加班比带娃轻松多的感慨。
在我们忙的时候,如和朋友聊天,或者做家务等非常多情况,小孩会粘上来,有时候你会非常烦躁。这个时候,给小孩手机或平板,是让ta不“烦人”的最有效手段。
即使不忙,我们陪孩子“无所事事”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实际跟所有家人都如此。我们接受了一个观念:花费的时间必须“有所价值”,而单纯的陪伴是没有价值的。要么让他开心,要么教育ta,其他需求都跟这个有冲突。这是一种负罪感教育,怕ta输在起跑线。我们忘记了,感情的产生就是单纯的陪伴,而不是有其他目的。
小孩对人和环境观察,以及寻求父母的关爱,转移到对一个物件和物件的内容上。社交、情感、认知发生了非正常的变化。久而久之(或许是很快),小孩的关注聚焦在电子设备上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大人要负很大责任。
三、多点现实游戏,少点电子游戏
现在小学部分作业是电子作业,就是要在平板上完成作业。既然小孩离不开电子设备,我们就干脆好好利用,寓教于乐。
寓教于乐,是蒙特梭利教育的核心。大体意思是不过多限制小孩,让小孩在快乐中学习。谷歌的两个创始人、埃隆马斯克等都是这个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佼佼者。
但我们必须关注到比例问题。现在小孩基本都在玩电子游戏,而现实中的游戏基本不关注,这是本末倒置。
我们可以回忆我们小时候怎么玩游戏的。我们不会严格遵照一种规则,我们会自己定制规则。比如踢球,我们会用两个小石头当球门,我们会不断改变球门的大小;过家家,我们会把各种物件拟人化......这是一种体验式学习:“如果我们这样做,结果会这样”、“如果我们那样做,结果会那样”。没错,这锻炼我们的探索性,跟大人做实验其实是很像的。
而电子游戏是由程序设置好的,规则无法改变。有限制的学习很重要,但不应该是普遍的。如果过度,小孩从小习惯于被娱乐,而不是创造娱乐。
有资料表明,小孩每天接触电子设备时间最好不要超过1小时,而且年龄越小,时间也要越少。
四、身体损伤还是精神损伤
年初六,我大外甥女从老家回到深圳。我发现她右手食指被烟花烫伤了,吃饭都拿不了筷子。她父母没少骂,我突然心里堵的慌,我很想驳斥他们。
我理解,安全是大人的出发点。特别现在媒体,基本都关注负面新闻,哪里发生一些本来是小概率的悲剧,都会报道。这就会造成好像整个世界充满危险。这造成的结果就是,小孩在外面做这也不行,玩那也不行。嗯,呆在家里玩电子设备最安全了。
小孩需要冒险,受伤(当然不是大伤致命伤这类的)本来就是冒险的一部分,是学习安全与危险边界的过程。对数字设备的依赖,越来越少地进行实际的冒险,于是他就不再知道生理以及情感上的边界。这就造成,他们对很多事情会非常胆怯,或者非常冒进。
其实,在现在这个年代,大多数小孩网上看见抽烟的人,反而容易学抽烟;现实跟抽烟的人接触,他们反而可能厌恶抽烟。
媒体专注各种负面新闻,造成家长心里恐慌,导致不让小孩在现实冒险,只能沉湎于电子设备,也是常见的现象。
五、总结
原因可能还有很多,我只提我有接触和感受的。
至于非系统性解决方案:
小孩每天接触电子设备时间最好不要超过1小时,而且年龄越小,时间也要越少。
同时家长要多点“无聊”的陪伴增长感情。
并且鼓励小孩在现实中玩没有大危险的冒险游戏。
以上很多观点,引用《劫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