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有几个职业是比较接仙气的,樵夫算是一个。渔樵耕读,樵夫经常入山,碰见仙人的概率似乎是要大一些。比如晋代那个著名的樵夫王质,砍柴时就误入仙境,观看到了仙人下围棋,留下了“烂柯”这一围棋典故。不过惠能这个樵夫却不是在深山砍柴时有奇遇,而是在闹市卖柴时有了缘起。
【经文】
“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惠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惠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
文字还是比较简单的,就不一一翻译了。有几个字比较重要,“一闻经语,心即开悟”,这可不得了。身世虽不出奇,慧根却是太好。简直就是佛教史上不世出的天才嘛!有人修行千年,还是懵懵懂懂,惠能听了几句经文,居然就悟通了佛理。这是什么样资质?这又是什么样的经文?
《金刚经》,全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意为无坚不摧智慧到彼岸之学说,是大乘佛教般若类的重要经典。在《坛经》里,《金刚经》的地位是很高的,你看不仅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通过惠能的转述,五祖忍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后面惠能还讲述道:弘忍大师向他秘密传授《金刚经》,他也因此得了衣钵,成为禅宗第六祖。
这位五祖弘忍大师,也是禅宗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人物。跟惠能二十几岁了还大字不识、靠卖柴度日不同,弘忍自幼聪慧异常,思维敏捷,学过的事情立刻就能记住,不会再问第二遍。七岁被四祖道信发现,说服了他的父母,收为弟子,带去修行佛法。后来弘忍继承了四祖的衣钵,成为禅宗五祖,广收门徒。因门下参学的越来越多,于是在湖北蕲州黄梅县的冯茂山另建道场,取名东山寺,也就是文中提到的东禅寺,也因此他所传授的禅法,被称为东山法门。
这是惠能第一次听说《金刚经》、东禅寺和弘忍大师。就像一个长在山里从未接触过外面世界的乡巴佬,突然一下子看到了外面世界的一道亮光,这是他改变命运的一个重要机遇。但是,有老母需要赡养,他能抛开世俗的亲孝,去抓住这个重要的机遇,从而改变他的一生吗?
看官真是多虑了。“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惠能,令充老母衣粮”,事情解决得真是完美。但是,作为更早的版本敦煌本,对此的记载却有些两样。“惠能闻说,宿业有缘,便即辞亲,往黄梅冯墓山礼拜五祖弘忍和尚”,丝毫没有考虑到老母日后的生活嘛!
照理说,求佛法的人遁入空门,应早就看破尘世,放下亲情俗务,不顾一切去求人生的大解脱了。释迦牟尼不是不管不顾父亲、妻儿,毅然决然的出家了吗?从这个角度看,敦煌本的记载才是正常,那为什么后来的版本(惠昕本已经有了)要加入“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惠能,令充老母衣粮”这一情节呢?
一种文化的传入不能不受到传入地固有文化的影响。前面我们看到,佛教初传入中国,佛、菩萨、罗汉等便各自有了大神通,东汉、魏晋时期许多人修佛,也只不过是为了求得神通甚至长生不老,这是受了方术阴阳玄学道家的影响,一些修禅的方法,也与道家的呼吸吐纳之术近似。后来随着译经事业的发达,佛教思想进一步传入,义理上的阐微明细、体系上的不断完善,各大宗派的逐渐形成,中国佛教才在哲学上逐步成熟起来。但不管如何,出家这一佛家修行方式与中国注重孝道伦理的文化传统是严重冲突的,因此进行理论上的修正以迎合当地传统就是必要的了。东晋时就有人这样做了。高僧慧远,这位净土宗的初祖,居然这么解释佛经,“忠孝之意,表于经文”,佛经里讲的可都是忠孝呐!后来的佛门高僧大谈孝道的更是数不胜数。宋代僧人契嵩,我们应该比较熟悉吧,因为有本契嵩版的《坛经》而在佛学史上有一席之地。他说“夫孝,诸教皆尊之,而佛教殊尊也”,佛家比儒家还注重孝道!明代的僧人智旭认为“儒以孝为百行之先,佛以孝为至道之宗”,这是说儒家把孝贯彻在社会实践生活中,佛家则认孝是最好、最根本的真理,一入世,一出世,一实践,一理论,配合得真好哇!不过以上言说只是仅仅是强解佛经,真正落到实处的还是“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惠能,令充老母衣粮”这一句!禅宗的实际创始人,中国信众中的唯一的中国人自己的佛,怎么能是不孝之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