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略层
☆ 重点解决产品做什么?为谁而做?也就是产品的目标是什么和目标用户是谁。
公司做产品的最终目的必然是为了盈利,第一步的目标是要扩大用户规模;用户会不会长期使用公司提供的产品就要看能不能持续满足用户自身的某种需求。
手机APP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工具类、资讯类、平台类。但不论哪种APP都是要靠产品的“魅力”吸引用户,至于“魅力”的大小就要看能够给用户带来的“好处”了。比如工具类APP“滴答清单”,产品的“魅力”就是能规划需要处理的事件并实时提醒用户,能有效提成工作的效率,还可以避免遗忘一些重要的事件。这对于生活节奏紧凑,时间精力宝贵的职场人士帮助较大,就能散发出迷人的“魅力”。公司想聚拢用户,用户要提升效率,于是他们就聚集到这一平台,各取所需。
二、范围层
范围层的存在是为了实现战略层的意图,战略层决定范围层。
范围层是功能需求的整合,即需要做哪些功能?解决向用户提供什么样的功能和内容的问题。
内容需求和功能需求来自哪里呢?来自需求分析,这是产品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来自用户的需求有用户描述和诉说的他们所想要的,用户实际想要的;潜在的用户需求。比如,用户会说自己时间不够用,计划的事情总是爱遗忘,因为漏做了某个工作被领导狠批,这是用户的“痛点”所在,你问他们想要什么,他们也许会说需要一个秘书或一个智能的闹钟。用户实际的需要是能够有序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并且到一定的时间能提醒自己去做,不至于火烧屁股才想起来。用户有没有潜在的需求呢?有,就是提醒用户去做事先安排好的事情时,用户能不能专注高效低完成,是不是需要一个能让他专注做事的工具。“滴答清单”早期的版本功能就是一个清单管家,但是最新版的已经加入了“番茄土豆”这一帮助用户保持专注的功能。
三、结构层
结构层解决的是交互设计和信息架构怎么做的问题?
交互设计是为用户设计结构化体验,主要是作为软件界面的网页;
信息架构是通过内容、功能的排列组合,构建新的用户体验,如界面布局,导航体系等。
结构层要确定呈现的模式和顺序。资讯(信息)类产品的结构层主要是信息空间中内容元素如何分布?工具类产品的结构层主要指系统如何响应用户的请求。这里涉及页面的功能逻辑,既有不同功能间的连接逻辑,也有同一功能不同步骤之间的衔接逻辑。
在结构层面拆解一款APP的时候,一定要带着具体的任务去体验(例如收藏任务,编辑任务等),很多刚入门的产品经理往往喜欢漫无目的的这点击一下,那浏览一番,导致效率非常低下!不妨先给自己设置一个目标,然后构思一下实现目标的流程图,接下来才是APP体验环节。在操作APP的过程中,重点发掘那些与自己想法不一样步骤,为什么不一样,这种设计是好还是坏,有没有改进的地方。这样多分析几次之后,心中自然有了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
四、框架层
解决界面设计、导航设计和内容设计要做成什么样子的问题。
确定用什么样的形式来实现,具体体现在界面如何布局?组件如何摆放?界面中的按钮、输入框等控件是何样式?导航信息需要呈现什么信息?内容设计呈现哪些信息?成功的设计能让用户一眼就看到“最重要的东西”。譬如,几乎所有的APP都会有简要教程的引导页,但是我们在使用的时候都是匆匆一瞥地略过,但是。真正想使用某些功能的时候,往往又找不到正确的操作方式。像这样的问题,是框架层需要着重考虑的,如何使新用户快速入门,如何让老用户用着舒适?
如果说结构层关注的是功能与功能(对应的不同页面)间的跳转以及某个功能内部流程的逻辑性,那么框架层则重点关注某个单个的功能引导性!具体说就是在一个新用户打开一个APP的情况下,能够在没有提示的前提,能够按照以往的用户习惯顺利的完成某个任务!
五、表现层
解决功能、内容的视觉呈现做成什么样的问题。
表现层着眼于某一步骤的细节,即组件的形状、颜色、大小等。可以说打磨功能的细节是工具类APP实现差异化的关键。
用户的视线首先落在什么地方?哪个设计要素在第一时间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它们对战略目标来讲是很重要的东西吗?用户第一时间注意到的东西与你的目标是否一致?你的设计和排版是如何影响用户的?等等问题能够帮助你为用户搭建一条流畅的路径,提供高效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