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男与责任
看最新一期的《非诚勿扰》,又一个“哈佛男”柯广闻,又不止一次的提及“责任”,这让我想到同样在这个舞台上的另一个“哈佛男”安田。那个在电梯里坐着出来又扭着上场,被很多女嘉宾认为是疯子或精神病的哈佛男,是我看非诚勿扰印象最深的一位男嘉宾。安田,美国生,香港长大,哈佛本,牛津硕,伯克利读博,整个过程安田搞怪不断,丝毫不在意人们对他“是天才还是疯子”的困惑。安田的心动女生是11号,并且11号也给他留了灯。本以为节目到这里已趋花好月圆,但,一个问题的出现却改变了节目方向。当他面相严肃的向为他留灯的女生提问,如果你获得一千万美金,你会怎么花?可女嘉宾们“独善其身”的回答显然没能让哈佛男孩满意。主持人反问他会怎么花这笔钱时,他的回答很较真:可以开一个基金,照顾孤儿,照顾社会上最贫穷的一些人,或者给一个学校,让他们多一些奖学金……最终因为价值观的差异,他放弃了自己的心动女生。
一反此前那个嘻嘻哈哈颇不正经的形象,此刻安田在非诚勿扰的舞台上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在一笔巨款面前,安田给我们呈现出来的是一种他一再强调的社会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对他来说不是表白、不是做作,而是支配自己言行和选择的一种价值观。
前几日读过一则故事《手心里的字》,内心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故事叙述的是学校开展亲子活动,其中有一个项目是让孩子通过摸手来辨认自己的妈妈,不少学生与家长都参加了这个活动。故事主人公的母亲是一位下岗工人,由于做搬运工手上磨起了血泡,儿子知道妈妈手上有血泡,所以母亲相信孩子一定能认出自己来。在活动过程中,母亲发现有个孩子她手上划了几下走开了,妈妈猜想是某个学生与自己妈妈约定的暗号,没有在意。当活动结果最后揭晓时,母亲没有想到儿子竟站在别人面前,这让她有了一些伤感。老师问一些学生是怎么认出自己母亲的?大家都说出了自己母亲手上的不同特征。回家的路上,儿子小声地告诉妈妈:“其实我认出你来了,但老师若问我怎么认出来的,我不想说妈妈下岗当了搬运工,手上有血泡,别人会同情我们的。我们不需要别人的同情,我现在已经‘长大’了,会做好的……”这时母亲突然明白了,儿子在自己手上划下的其实是一个“妈”字。
故事的背后蕴涵着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不同经历,重要的是孩子对妈妈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孩子懂得了自己肩上的责任。
昨天和儿子一起坐了一次1路车,正值高峰时刻,儿子上车后紧紧拽住我的衣角,这时,对面一位十七八多岁的姑娘起身对儿子说,小朋友,你来坐吧!儿子不好意思的笑了笑,腼腆的说了一声谢谢。这是儿子坐公交车经历中第一次受到让座的待遇,过了一站,上来一位老奶奶,儿子马上站起身来,对我指了指,我知道,儿子要让座......
网上一论坛讨论一个话题“现在孩子缺什么?”是啊,不愁吃,不愁穿,各种玩具一大堆,大人围着孩子转,还缺什么呢?很多家长都写上了三个字“责任心”。再看看当前的孩子,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学习上,都十分明显地暴露出缺乏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刻意地追求享受,受到宠爱自认是应该的,缺少为他人着想、为他人负责的态度和做法,他们不懂什么是责任,更感受不到责任。
想到这些,我不仅陷入沉思,身为老师,家长的我们该怎么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哈佛男安田说:“社会责任感对我,真的非常非常重要。我们在哈佛,其实都是这样的,哈佛的校训是入学是为了学识的增长,毕业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和人民。”原来是学校教育给孩子播种了责任。
上面故事中的男孩说:“我们不需要别人的同情,我现在已经‘长大’了,会做好的……”一句“会做好的!”,让我们看到家庭教育给孩子播种了责任。
大姐姐的让座,让儿子幼小的心里受到了触动,感受到了温暖,也让腼腆的他,能主动的给别人让座。这是社会教育给孩子播种了责任。
教育不是装入,而是引导,教育之大忌就在于“教育在孩子们面前赤裸裸地进行”。同样,责任的培养也是如此。它不需要太多空洞的说教,而是需要在关爱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要让孩子在学习与生活实践磨砺中体会自身的任务与责任,它需要我们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
作为父母和教师的我们要明确,教育工作的最终目标要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确确实实地交给孩子们一份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