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电影院看《芳华》的时候,关于电影的各种文章已经在朋友圈刷屏了好几天。
有的人聊善良,聊人要不要善良,聊善良的正确姿态;
也有的人聊那已逝的青春,还有复杂的人性···
可无论是哪一种,都给这部电影增添上一种忧郁的气质。
所以当电影开场,音乐响起的时候,我就感觉眼眶有些热热的。
也许是为着故事中人们略显悲凉的人生,也许是为着渐渐逝去的青春芳华?
我自己也分辨不清。
看完电影,我深陷于“何小萍”这个角色,只觉得舍不得说再见,于是又买来了书来看。对于这个人物,我并不是单纯的同情,应该说除了心疼,我还有一份十分复杂的欣赏。
对的,是欣赏,没错!
小萍在书中的名字叫小曼。
她在对父爱的无限怀念和对母爱的无限渴望中长大。母亲为维护新家的家庭格局,努力扮演贤妻,对继父百般讨好的言行彻底改变了她。她努力不让母亲为难,只能为难自己。这个缺爱的孩子,母亲给她扎一次辫子,她会好几个月舍不得拆开,最后只能剪掉头发。来到文工团这个集体,她同样没有得到该有的尊重和关爱,除了刘峰。
看电影的时候,我会想,为什么会这样,集体中为什么总有这样的人。后来我想明白了,因为像小萍这样的人,是不太容易融入到集体的。她不会懂得,该说什么样的话让别人高兴,该怎么和别人一起嘲笑戏弄别的人。而集体中的大多数人,其实都不是坏人,但也不会个个都像刘峰。他们只会包容那些和自己一样的人,也只会愿意和让自己舒服的人呆在一起。
所以小穗子说,有了小萍,她就安全了。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是穗子一样的人。
我们靠着一样叫做“优越感”的东西活着,所以在集体生活中总有那样一个人是被排挤的。他的存在是为着其它所有人的“优越感”。同样因为这个,人们并不愿意相信有一个像“刘峰”这样的人真实存在,他的存在衬托着他们的普通平凡。所以当刘峰出事的时候,很多人都是一副如释重负的姿态。
而我对于何小萍的欣赏在于,她从一片荆棘中走来,摆脱了这个东西的束缚。
电影中最带劲的画面是,小萍在所有人面前大声说:“刘峰,明天我送你。”
刘峰因为“触摸”事件,被所有人瞬间抛弃。我相信,那时并不是所有人都是真心的想要打击刘峰。可是这些人说到底是胆小的,懦弱的。他们不敢,可是何小萍敢,因为她对所谓别人的眼光,集体的容纳并不当作一回事。
小萍是自卑的,如果不是刘峰出事,她可能永远不会走到他的面前。而此时她能通过她的行动给对方带去一丝鼓励,我想那一刻,她是感受到了幸福的。
对于这样集体的失望导致她放下了对尊重,对关爱的渴望,于是她装病逃避表演。
电影中我们没有看到她在高原上那段小战士的舞蹈,我们更不会看到的是她对于突然受到重视,突然看到希望,想要再一次抓住希望的心情。
最终她还是未能如愿,她很快被“处理”了。
就像她对于母亲关爱的渴望,一次又一次燃起希望,最终彻底断了念想。
正是因为拥有的太少太少,所以对于拥有的东西才会倍加珍惜。
电影中最美好的画面是,小萍在月光下的翩翩起舞;
这段舞感动了很多人,看电影的时候我并未注意到,这段舞其实是她因为被别的男演员嫌弃,而最终刘峰帮助她完成的那段舞。小说中那时的刘峰还未受腰伤,他们非常出色的完成了舞蹈,第二天作为模范给大家演示。所以这是小萍心中最美好的记忆,当她生病神智不清的时候,听到音乐时,她仍然记得这段舞蹈。也许是从那时候开始,她对于刘峰产生了一种叫“依恋”的东西,而此生她都没有再放下。
电影中最温暖的画面是,小萍和刘峰最后的相拥。
说起刘峰,他的人生总是被冠以悲凉二字。可是什么才叫过的好呢?正如刘峰所说,过的好不好,那要看和谁比了。他事事为人着想,不愿麻烦别人,这是他生活的方式,无所谓对错。好与不好,我们又何必以我们自己浅薄的认知来评断呢。
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小萍都是在最后的时光陪伴刘峰的人,这总还是让我内心多了一份宽慰。
看完了小说和电影,也是我和“何小萍”说再见的时候了。
我和她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我在充满爱的环境长大,我也略微懂得如何融入一个集体,知道大概讲什么样的话可以让人高兴,人际关系并不是我生活中很大的难题。
而我之所以喜欢“何小萍”,是因为她展示的那份孤独感。
孤独很美,当它加注在一个角色上,它会构建起一种距离而产生美感。
随着芳华渐渐逝去,对于孤独,我似乎越来越懂得如何与之相处。我也渐渐明白,它才是全部生命力量的源泉。
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她身上的勇敢,不顾及外人的眼光,只愿守护真正重要的东西。
这是我缺乏的,所以我想努力获得这份勇敢。人一旦对别人关注的多了,对自己关注的就少了。
所以余生,要把时间都花在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上。
这并不容易,所以2018加油!
写于2018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