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1996年,教育四大支柱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发表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指出,把终身学习作为一切重大教育变革的指导思想。指导原则把建立学习型社会作为21世纪教育的终极目标,并界定了21世纪社会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及终身学习的四大支柱,包括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2003年又提出了学会改变的主张,并将其列为终身学习的五大支柱。
这五大支柱的内涵如下:
学会求知
学会求知的能力(learning to know),也就是学会学习的能力。要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要学会最迅速、最有效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要学会广博与专精相结合,由博返约的学习方法。这是终身教育的根本。
它超越了从学校教科书和课堂教学中汲取人类的知识,包括在个体社会化中了解各个社会关系,习得民族文化价值观念,学会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具体目标
学会学习,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品质。
学会做事
学会做事的能力(learning to do),也就是要学会在一定环境中工作的能力。要求善于应付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学会做事的能力,不仅要学会实际动手操作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社会行为、集体合作的态度,主观能动性,管理能力和解决矛盾的能力,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
它不仅意味着所学知识的应用和职业技能的养成,还强调为适应知识经济而学习、适应劳动世界变化的综合能力,包括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交流能力,强调从工作实践和人际交往中培养社会行为技能。
具体指标
职业技能、社会行为、团队合作、创新精神、冒险精神。
学会共处
学会共处的能力(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也就是在人类活动中,要学会与他人一起参与。现代社会既充满竞争,也离不开合作。要学会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既要尊重多样化的现实,又要尊重价值观的平等,增进相互了解、理解和谅解,加强对相互依存关系的认识。
它意味着学习和了解自身,发现并尊重他人、他国、他种文化,学会关心、学会分享、学会平等对话,用协商的方法解决多种矛盾、冲突的态度,在人的思想中构筑和平的屏障;学会在参与目标一致的社会活动中获得实际的合作经验。
具体指标
认识自己的能力、认识他人的能力,同理心、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
学会生存
学会生存的能力(learning to be),也就是学会发展、学会做人的能力。要学会适应环境以求生存,改造环境以求发展的能力。每个人若要求得有价值的生存和发展,更有效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潜能,发展个性,提高素质,增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
学会生存是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基础上的一个基本进程。
它就是促进每个学生个体和社会全体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超越了单纯的道德、伦理意义上的为人处世,包括适合个人和社会需要的情感、精神、交际、合作、审美、体能、想象、创造、批判性精神诸方面相对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具体指标
促进自我精神、丰富人格特质、多样化表达能力、责任承诺。
学会改变
学会改变是指个人不仅要学会接受及适应改变,也要展开行动成为积极改变的主体,并且主动引领改变以促进人类的发展。学习不仅可以适应改变,也能创造改变。学习是一种适应的机制,但也具有引发改变的能力。托尔斯泰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观望者,一种是行动者。大多数人都想改变这个世界,但没有人想改变自己。”但实际上,改变自己才是出路。因为人只能够适应环境而主动改变自己,只有这样才可能有自我实现,如果不能看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只是一味地埋怨环境不利,从而把改变境遇的希望寄托在改换环境上面,是徒劳无益的。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的一生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适应的过程,适应的问题无时不在,不可避免地存在于我们的生命历程中,人的发展就是一个适应改变的过程。
学会改变提出了四个基本目标:接受改变、主动改变、适应改变、引领改变。
人的发展目标是“人的完整实现”,是人具有丰富内容的个性的“全面实现”,教育应该把终身学习作为一切变革的指导原则,促进个人在工作之内以及工作之外的学习,并能够贯穿一生。教育的目标应该从“工具性目标”转变为“人本性目标”,使人在情感、智力、身体诸方面的潜能和素质能通过学习得以发展,从而把提高教育质量的着眼点从“教”转向“学”,使人学会学习,使学习成为每人的课题和藉以发展的“内在财富”。
本文参考了简书作者千面英雄侠的文章。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4745d04da3c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