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三)——散列(上)

为什么要设计散列这种数据结构呢?在现实世界中,实体之间可能存在着映射关系(key-value),比如一个订单可能对应多个商品,对应一个配送站点。散列正是对这种映射关系的逻辑结构的表达,但同时,作为一种数据结构,在计算机中该如何实现存储呢?

本节将重点从散列的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出发,对上述涉及的散列原理及应用场景作出说明:

  1. 散列函数与散列表
  2. Java中的散列实例
  3. 保证最坏情况时间复杂度

一、散列函数与散列表

1.1 散列函数

散列函数(Hash Function)是一种从任何一种数据中创建小的数字“指纹”的方法。一般来讲,散列函数的输入包含较多的信息(比如SHA-2最高接受(264-1)/8长度的字节字符串),经过散列算法后,映射为一个更小空间的散列值(通常为格式固定的字母和数字组成的字符串),其过程如下图所示。

散列函数

散列函数在加密、校验等安全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比如,SHA(Secure Hash Algorithm)家族在TLS和SSL、PGP、SSH、S/MIME和IPsec等安全协议中的广泛应用,MD5(Message-Digest Algorithm 5)在文件下载中校验的应用,此外,散列表是散列函数的一个主要应用。

1.2 散列表

散列表的核心优势是能够按照关键字快速存取数据记录,其插入、查找和删除的平均时间复杂度为O(1)。在实现上,将关键字通过散列函数映射为一个数组的地址,而将数据记录存储在该数组单元中。对同一散列函数,要求两个散列值如果是不相同的,那么这两个散列值的原始输入也是不相同的;但两个散列值如果是相同的,却并不能确定两个输入值是相同的,如果不同的输入得到的相同的散列值,这种情况就是“散列冲突”。一种常用的散列表结构如下图所示。

散列表数据结构

从图中可以看出,散列表的核心结构为:数组+链表。直接存储散列数据的结构称为节点,节点包含散列值、关键字、数据域和指针域(指向下一个节点)。如图中的节点13,其关键字经过散列函数得出在数组中的下标为0,数据域为13,指针域指向下一个节点6。节点在数组中存储的地址称为槽位,比如散列冲突时,37、62、52和92经过散列函数计算得出的槽位均为14。

那么,为了减少散列冲突,使数据元素在数组中均匀分布,在散列表的实现中,选择合适的散列函数至关重要,常见的散列函数包括直接寻址法、数字分析法、平方取中法、折叠法、随机数法及除留余数法等,其中,直接寻址法通过取key值或者key值的某个线性函数值作为散列地址,即hash(k)=k或者hash(k)=a*k+b;除留余数法通过取关键字被某个不大于散列表表长m的数p除后所得的余数为散列地址。即 hash(k)= k mod p, p < m。在JDK中常用除留余数法作为散列函数。

1.3 解决散列冲突

一个好的散列函数要求尽量减少散列冲突且计算简单,但冲突总是无法避免的,遇到冲突有哪些解决办法呢?

  • 链地址法。上图中解决散列冲突的方法就是链地址法,即将散列到同一槽位的元素通过链表进行保存。JDK中就是使用这种方法来解决散列冲突的。
  • 开放定址法。假定散列函数为H,经过散列函数运算H(key)后得到散列值为Hi,过程如下:
    Hi =(H(key) + di) % m,其中i = 1,2,…,n.
    常用的开放定址法包括线性探测法和平方探测法。其区别在于di
    线程探测法:di = 1,2,3,…,m-1.
    平方探测法:di =12,-12,22,-22,…,k2,-k2 ( k<=m/2 ).
  • 再散列。顾名思义,在散列冲突发生后,采用新的散列函数对key进行重新散列。假定散列函数分别为RH1,RH2……,散列过程如下:
    Hi=RH1(key), 其中 i=1,2,…,k
    当散列值Hi=RH1(key)发生冲突时,再计算Hi=RH2(key)……,直到不冲突为止。

二、Java中的散列实例

Java中的散列实例包括HashSet、HashMap、LinkedHashSet、LinkedHashMap以及HashTable等,其中,HashSet和LinkedHashSet是基于HashMap和LinkedHashMap封装实现的,HashTable相比于HashMap仅增加了对同步操作的支持,并且在Java 5以后建议使用ConcurrentHashMap代替HashTable(第三章会讲到ConcurrentHashMap),因此本节将重点对HashMap和LinkedHashMap的实现原理进行说明。

2.1 HashMap实现原理

2.1.1 HashMap的散列函数

《Effective Java》中指出:覆盖equals时必须覆盖hashCode,hashCode在基于散列的集合中有重要的作用,因为HashMap的hash方法需要根据Key对象的hashCode来计算散列值的。

static final int hash(Object key) {
    int h;
    return (key == null) ? 0 : (h = key.hashCode()) ^ (h >>> 16);
}

上文提到,Java中采用除留余数法作为散列函数,假定n为数组的长度,则槽位的计算方法为hash % n。但计算hash值属于高频操作,而取余运算较为耗时,因此在Java中采用另外一种实现:(n - 1) & hash。使得hash % n 等于 (n - 1) & hash的前提是n = 2 m(m 为任意正整数),HashMap中数组长度要求必须为2的m次幂,扩容时也是按照2的倍数进行扩展,初始长度为1 << 4 == 2 4 == 16,最大值为 1 << 30 == 2 30 == 1073741824。

static final int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1 << 4; // 初始值
static final int MAXIMUM_CAPACITY = 1 << 30; // 最大值

下面以Key='A'为例说明HashMap中散列的计算过程:


Key='A'的HashMap存储地址计算过程

首先,'A'作为字符串,String的hashcode方法如下:

public int hashCode() {
    int h = hash;
    if (h == 0 && value.length > 0) {
        char val[] = value;
        for (int i = 0; i < value.length; i++) {
            h = 31 * h + val[i];
        }
        hash = h;
    }
    return h;
}

String计算hashcode的算法是遍历String串中的每个字符,应用公式 h = 31 * h + val[i] (val[i]表示第i个字符的ASCII码值)进行计算。计算hashcode是一个比较耗时的操作,因此,String采用了闪存散列代码的方法,hashcode计算完成后会保存在hash域中,由于String是final类型的,所以再次调用时判断如果hash值不为0则直接返回保存的hash值。

HashMap的hash方法将hashcode与hashcode>>>16进行异或,即将hashcode的高16位与低16位进行异或,然后与(n-1)进行位与操作得到该Key值在数组中的下标。在HashMap中,数组长度n始终为2的次方,比如初始长度16,n-1=15(0000 1111),那么在计算数组下标时,实际上只有低四位是有用的,这可能会使得散列冲突加剧,所以HashMap的设计者在综合权衡速度、作用和质量的基础上,选择了将hashcode的高16位与低16位进行异或得到一个综合的信息。

2.1.2 链表和红黑树在解决散列冲突时的应用

在JDK1.8之前,Java仅采用链表解决散列冲突,因此,在最坏情况下,假定所有节点关键字的hash值都相等,则所有节点插入同一槽位,导致HashMap退化为该槽位的链表,查找节点的时间复杂度为O(n)。JDK1.8在解决散列冲突时引入了红黑树,在某槽位的链表长度超过限额之后,则将链表转换为红黑树。通过上一节的描述,我们知道红黑树能够保证最坏情况的操作时间复杂度为O(Log(n)),因此,使得HashMap在散列冲突时的性能有较大程度的提升。(下文中无特殊说明时,HashMap均表示JDK1.8中的实现)

下面以HashMap插入和删除元素为例,说明链表和红黑树在解决散列冲突时的应用。HashMap中采用Node和TreeNode来分别表示链表和红黑树中存储的节点,其定义如下:

// 链表节点
static class Node<K,V> implements Map.Entry<K,V> {
    final int hash;
    final K key;
    V value;
    Node<K,V> next;
}
// 红黑树节点
static final class TreeNode<K,V> extends LinkedHashMap.Entry<K,V> {
    TreeNode<K,V> parent;
    TreeNode<K,V> left;
    TreeNode<K,V> right;
    TreeNode<K,V> prev;
    boolean red;
}
// 将链表节点转换为红黑树节点
TreeNode<K,V> replacementTreeNode(Node<K,V> p, Node<K,V> next) {
    return new TreeNode<>(p.hash, p.key, p.value, next);
}

在HashMap中插入节点的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步:

  1. 根据数组是否为空(长度为0)确定是否初始化数组;
  2. 根据hash值计算Node在数组中的下标,根据下标判断是否散列冲突,如果不冲突,则新建节点插入数组;
  3. 如果冲突并且不是同一节点,通过链表存储新的节点;
  4. 如果冲突导致链表过长,就把链表转换为红黑树;
  5. 判断节点是否已经存在,如果存在就替换该节点对应的旧值,自增HashMap的修改数modCount;
  6. 判断是否需要扩容(超过加载因子loadFactor * 数组容量),如果需要就调用resize方法扩容。

用流程图表示如下:

HashMap插入节点流程

可以看出,链表和红黑树的转换发生在插入节点导致链表过长时,下面是HashMap中putVal方法的部分实现。

Node<K,V> e; K k;
// 待插入节点已存在
if (p.hash == hash && ((k = p.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e = p;
// 需要插入红黑树节点
else if (p instanceof TreeNode)
    e = ((TreeNode<K,V>)p).putTreeVal(this, tab, hash, key, value);
// 遍历链表插入节点
else {
    for (int binCount = 0; ; ++binCount) {
        // 当前节点的下一个节点为空
        if ((e = p.next) == null) {
            p.next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 判断是否需要将链表转化为红黑树
            if (binCount >= TREEIFY_THRESHOLD - 1) // -1 for 1st
                treeifyBin(tab, hash);
            break;
        }
        // 待插入节点已存在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break;
        p = e;
    }
}

上述代码中,p初始为tab[i = (n - 1) & hash],即待插入节点对应槽位处链表的首节点,e表示已存在的待插入节点。首先判断待插入节点是否已存在,其次判断是否已经需要插入红黑树节点,最后遍历该链表,找到合适的插入位置,完成后判断链表长度,如果超过TREEIFY_THRESHOLD(8),则调用treeifyBin方法。在treeifyBin方法中,会判断HashMap数组长度,如果小于MIN_TREEIFY_CAPACITY(64),则先进行扩容。否则将Node链转换为TreeNode链,最后调用TreeNode的treeify方法生产红黑树。

TreeNode继承自LinkedHashMap.Entry,而LinkedHashMap.Entry又继承自HashMap.Node,所以TreeNode具有Node的所有属性。TreeNode是HashMap的静态内部类,其内部定义一系列方法用于保证红黑树的性质,包括转换树(treeify)、左旋(rotateLeft)、右旋(rotateRight),删除后平衡(balanceDeletion)、插入后平衡(balanceInsertion)等。

同样,在HashMap中删除元素也涉及到链表和红黑树的转换,HashMap的remove方法主要分为两步:1)找到待删除的节点;2)删除节点。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
    (p = tab[index = (n - 1) & hash]) != null) {
    Node<K,V> node = null, e; K k; V v;
    // 待删除节点为该槽位首节点
    if (p.hash == hash &&
        ((k = p.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node = p;
    // 继续查找该槽位所连接的链表
    else if ((e = p.next) != null) {
        // 待删除节点为红黑树节点,调用红黑树的遍历方法
        if (p instanceof TreeNode)
            node = ((TreeNode<K,V>)p).getTreeNode(hash, key);
        // 遍历链表,找到待删除节点
        else {
            do {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
                    node = e;
                    break;
                }
                p = e;
            } while ((e = e.next) != null);
        }
    }
    // 删除节点
    if (node != null && (!matchValue || (v = node.value) == value ||
                         (value != null && value.equals(v)))) {
        // 如果待删除节点为红黑树节点,则调用TreeNode的删除节点方法
        if (node instanceof TreeNode)
            ((TreeNode<K,V>)node).removeTreeNode(this, tab, movable);
        // 删除该槽位的首节点
        else if (node == p)
            tab[index] = node.next;
        // 删除链表中的节点
        else
            p.next = node.next;
        ++modCount;
        --size;
        afterNodeRemoval(node);
        return node;
    }
}

值得关注的是删除红黑树节点的removeTreeNode方法中,当红黑树规模较小时,则会调用untreeify方法将红黑树退化为链表,该过程与插入时链表转换为红黑树的过程刚好相反。

2.1.3 扩容

HashMap中有三个关键参数控制着扩容的时机,分别是threshold、loadFactor和size,其中,threshold = loadFactor * size。threshold表示当前HashMap所能容纳的节点的最大数量,超过threshold就会触发扩容;loadFactor为加载因子,初始值为0.75f;size表示HashMap存储节点的数组的容量,初始值为16。

扩容的实现主要分为两步:1)根据新的容量初始化节点数组;2)将原数组中的元素重新散列至新数组。新容量总是在现有容量的两倍,因此HashMap的容量总等于2的幂(比如初始容量16扩容后为32)。同时,新的扩容上限也增加为现有上限的两倍。

根据新的容量初始化节点数组

// 初始引用oldTab、oldCap和oldThr
Node<K,V>[] oldTab = table;
int oldCap = (oldTab == null) ? 0 : oldTab.length;
int oldThr = threshold;
// 初始newCap、newThr
int newCap, newThr = 0;
// 原容量大于0情况的扩容
if (oldCap > 0) {
    // 超过HashMap的容量上限就不再继续扩容
    if (oldCap >= MAXIMUM_CAPACITY) {
        threshold = Integer.MAX_VALUE;
        return oldTab;
    }
    // 新容量为原容量的2倍,新的上线为原上线的2倍
    else if ((newCap = oldCap << 1) < MAXIMUM_CAPACITY &&
             oldCap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newThr = oldThr << 1;
}
else if (oldThr > 0)
    newCap = oldThr;
else {
    // 设置初始容量为16、初始限度为12
    newCap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newThr = (int)(DEFAULT_LOAD_FACTOR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 计算resize的上限
if (newThr == 0) {
    float ft = (float)newCap * loadFactor;
    newThr = (newCap < MAXIMUM_CAPACITY && ft < (float)MAXIMUM_CAPACITY ?
              (int)ft : Integer.MAX_VALUE);
}
threshold = newThr;
// 初始化新容量数组
@SuppressWarnings({"rawtypes","unchecked"})
    Node<K,V>[] newTab = (Node<K,V>[])new Node[newCap];
table = newTab;

将原数组中的元素重新散列至新数组

HashMap计算插入节点槽位的方法为:(n - 1) & hash,由于HashMap的容量总是以2的倍数递增,所以,扩容后的容量相比于原容量在二进制表达上,只是最高位前面增加了一位,并且为1。举个例子,容量为16,n - 1为15(0000 1111),扩容后的容量为32,n - 1为31(0001 1111),0001 1111 相比于 0000 1111 只是多了最高位的 1。因此在于hash值做位与运算时,如果hash值该位为1,则新槽位 = 原槽位 + 原容量,否则槽位不变。

// 遍历原数组中的所有槽位
for (int j = 0; j < oldCap; ++j) {
    Node<K,V> e;
    if ((e = oldTab[j]) != null) {
        // 原数组不再对节点持有引用
        oldTab[j] = null;
        // 若该节点不存在散列冲突,计算在新数组中的槽位,直接插入
        if (e.next == null)
            newTab[e.hash & (newCap - 1)] = e;
        // 插入红黑树节点
        else if (e instanceof TreeNode)
            ((TreeNode<K,V>)e).split(this, newTab, j, oldCap);
        // 按照原顺序插入链表节点
        else { 
            Node<K,V> loHead = null, loTail = null;
            Node<K,V> hiHead = null, hiTail = null;
            Node<K,V> next;
            do {
                next = e.next;
                // 保持原槽位
                if ((e.hash & oldCap) == 0) {
                    if (loTail == null)
                        loHead = e;
                    else
                        loTail.next = e;
                    loTail = e;
                }
                // 原槽位+原容量
                else {
                    if (hiTail == null)
                        hiHead = e;
                    else
                        hiTail.next = e;
                    hiTail = e;
                }
            } while ((e = next) != null);
            // 原槽位插入新数组中
            if (loTail != null) {
                loTail.next = null;
                newTab[j] = loHead;
            }
            // 原槽位+原容量插入新数组中
            if (hiTail != null) {
                hiTail.next = null;
                newTab[j + oldCap] = hiHead;
            }
        }
    }
}

2.2 LinkedHashMap实现原理

在上节已经讲过,LinkedHashMap支持按照插入顺序对节点排序。实际上,LinkedHashMap还支持按照访问顺序排序。排序方式是由accessOrder字段决定的,如果accessOrder为true,则按照访问顺序排序,否则按照插入顺序排序。LinkedHashMap按照访问顺序排序的特征为很多算法实现提供了支持,比如Android中的LruCache(缓存策略为最近最少使用最先删除)就是基于LinkedHashMap的访问顺序实现的,其构造方法如下:

public LruCache(int maxSize) {
    if (maxSize <= 0) {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maxSize <= 0");
    }
    this.maxSize = maxSize;
    // accessOrder字段为true,表示按照访问顺序排序,实现最近最少访问最先删除
    this.map = new LinkedHashMap<K, V>(0, 0.75f, true);
}

因此,在探讨LinkedHashMap的实现原理时,将重点关注LinkedHashMap是如何实现插入顺序和访问顺序的?支持LinkedHashMap保持顺序的基础在于其节点Entry类自包含了before和after域,分别指向当前节点的前节点和后节点,这类似于LinkedList实现双向链表的方法。

static class Entry<K,V> extends HashMap.Node<K,V> {
    Entry<K,V> before, after;
    Entry(int hash, K key, V value, Node<K,V> next) {
        super(hash, key, value, next);
    }
}

Entry继承自HashMap.Node,因此具有HashMap节点类的所有特性。比如,LinkedHashMap插入节点是通过调用HashMap的put方法实现的。而put方法又调用了newNode和afterNodeInsertion等方法,而这些方法正好是HashMap预留给LinkedHashMap用来保持顺序的方法,主要包括节点的初始化等、插入节点后的调整等。

// 新建节点
Node<K,V> newNode(int hash, K key, V value, Node<K,V> next) {
    return new Node<>(hash, key, value, next);
}
// 用链表节点替代红黑树节点
Node<K,V> replacementNode(Node<K,V> p, Node<K,V> next) {
    return new Node<>(p.hash, p.key, p.value, next);
}
// 创建红黑树节点
TreeNode<K,V> newTreeNode(int hash, K key, V value, Node<K,V> next) {
    return new TreeNode<>(hash, key, value, next);
}
// 用红黑树节点替代链表节点
TreeNode<K,V> replacementTreeNode(Node<K,V> p, Node<K,V> next) {
    return new TreeNode<>(p.hash, p.key, p.value, next);
}
// 重新初始化
void reinitialize() {
    // ……
}
// 节点操作后的调整
void afterNodeAccess(Node<K,V> p) { }
void afterNodeInsertion(boolean evict) { }
void afterNodeRemoval(Node<K,V> p) { }

LinkedHashMap初始化节点是通过重写HashMap的newNode方法实现的,首先创建LinkedHashMap.Entry节点对象,其次将该节点对象链接到LinkedHashMap当前尾节点的后面(after域),成为新的尾节点。通过节点之间的链接来保证插入节点的有序性。

// LinkedHashMap的新建节点实现
Node<K,V> newNode(int hash, K key, V value, Node<K,V> e) {
    LinkedHashMap.Entry<K,V> p =
        new LinkedHashMap.Entry<K,V>(hash, key, value, e);
    // 将当前节点链接到尾节点的后面
    linkNodeLast(p);
    return p;
}
// 链接到尾节点的后面
private void linkNodeLast(LinkedHashMap.Entry<K,V> p) {
    LinkedHashMap.Entry<K,V> last = tail;
    tail = p;
    if (last == null)
        head = p;
    else {
        p.before = last;
        last.after = p;
    }
}

需要注意的是,LinkedHashMap并未改变节点存储的顺序,换句话说,在HashMap存储节点的数组Node<K,V>[] table中,依然是按照Key的散列值决定其存储位置的,比如将一些节点分别插入HashMap对象和LinkedHashMap对象,它们存储在table数组中的顺序是完全相同的。LinkedHashMap能够按照插入顺序进行遍历输出的原因是其迭代器LinkedHashIterator的的next方法,指向的是当前节点(Entry)的after节点;而HashMap迭代器HashIterator的next方法,是按照Node在table中存储的顺序进行遍历的。

// LinkedHashMap的LinkedHashIterator实现
final LinkedHashMap.Entry<K,V> nextNode() {
    LinkedHashMap.Entry<K,V> e = next;
    if (modCount != expectedModCount)
        throw new 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
    if (e == null)
        throw new NoSuchElementException();
    current = e;
    // next指向当前节点的after节点
    next = e.after;
    return e;
}
// HashMap的HashIterator实现
final Node<K,V> nextNode() {
    Node<K,V>[] t;
    Node<K,V> e = next;
    if (modCount != expectedModCount)
        throw new 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
    if (e == null)
        throw new NoSuchElementException();
    // next指向当前槽位的下一个节点或者下一个槽位的首节点
    if ((next = (current = e).next) == null && (t = table) != null) {
        do {} while (index < t.length && (next = t[index++]) == null);
    }
    return e;
}

可以看出,LinkedHashMap的顺序是在迭代器层面实现的。那LinkedHashMap的访问顺序又是如何实现的呢?也是通过迭代器吗?LinkedHashMap在插入、查找以及替换元素之后都会调用afterNodeAccess方法进行重排序,下面来看下afterNodeAccess的实现。

// 将指定节点移至尾部
void afterNodeAccess(Node<K,V> e) {
    LinkedHashMap.Entry<K,V> last;
    if (accessOrder && (last = tail) != e) {
        LinkedHashMap.Entry<K,V> p =
            (LinkedHashMap.Entry<K,V>)e, b = p.before, a = p.after;
        // 尾节点的after节点为null
        p.after = null;
        // 指定节点为首节点,则将其after节点置为首节点
        if (b == null)
            head = a;
        // 否则将before节点的after节点置为指定节点的after节点
        else
            b.after = a;
        // 如果指定节点的after节点不为空,则将其before节点置为指定节点的before节点
        if (a != null)
            a.before = b;
        // 否则将其before节点置为last节点
        else
            last = b;
        // 如果last节点为null,则指定节点为头结点
        if (last == null)
            head = p;
        // 否则将指定节点绑定到尾节点
        else {
            p.before = last;
            last.after = p;
        }
        tail = p;
        ++modCount;
    }
}

afterNodeAccess方法实现的核心功能是将指定节点移动到LinkedHashMap当前节点链的尾部,整个过程如下示意图所示。


在28节点上调用afterNodeAccess方法的过程

由此可知,在访问元素后,总会将该元素移动到LinkedHashMap当前节点链的尾部,而tail尾节点也就是最年轻(youngest)的节点,head是最老(eldest)的节点,从而实现了访问顺序的排序。回到本节开始提到的Android中LruCache基于LinkedHashMap的实现最近最少访问最先删除算法的问题。LruCache指定了缓存的最大值maxSize,缓存元素超过maxSize后会触发删除eldest节点,Android中的LinkedHashMap实现新增了eldest方法,返回的正好就是节点链的头节点header(eldest),即最近最少访问的节点。

public Entry<K, V> eldest() {
    LinkedEntry<K, V> eldest = header.nxt;
    return eldest != header ? eldest : null;
}

至此,我们分析了HashMap和LinkedHashMap的实现原理,相比于之前版本的实现,JDK 1.8中最坏情况下查找的时间复杂度已经由O(n)变为O(lgn),大大提高了性能。但在某些需要严格确保性能的场合,比如路由表实现,需要保证最坏情况下的时间复杂度仍为O(1),那么就需要重新设计散列算法,而不能使用标准Java库中的链地址法来解决散列冲突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271评论 5 47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275评论 2 380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151评论 0 336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550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553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59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24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80评论 0 257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26评论 1 29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578评论 2 32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61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63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40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26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56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872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391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