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阅读原文 窃取论题
我们都知道,一个论证背后的基本目的是证明一个论点。论证者的任务就是要提供可以证明结论的确凿证据。所以,窃取论题谬误是一个非常致命的错误,因为它试图避过整个论证的过程。犯这种错误的论述,表面上看是一个论证,但实际上不是。
造成这种谬误的原因是缺乏真实前提为结论提供充足的支持。这种谬误的重要标志是把有待证明的观点当做不证自明的前提条件。来看如下例子:
因为雪莉在撒谎,
所以,雪莉是个撒谎者。
乍看过去,这似乎是个正确的论证,结论分明,第一个命题是第二个的前提。但是,如果我们观察第一个命题的内容,就会发现,它本身就是对结论的重复,只是换了个说法。两个命题只是表达方式不同,没有内容上的差别。所以,这是个窃取论题谬误,前提没有为结论提供任何实质性的证明。我们来看一个更复杂的例子:
所有在桌边的人都到了脸。
吉姆在桌边。
所以,吉姆刮了脸。
同样的,表面看来,这个论述的结论是想证明某些东西是正确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让我们回过来看看,第一个命题具有所有大前提的标志,但是它的正确性是以结论的正确性为前提的。如果我不是预先知道吉姆刮了脸,那么我就不能确定所有在桌边的人都刮了脸。所以,结论所陈述的只是我们已知的事实。这里没有真正的推论。
窃取论题谬误的另一种叫法是循环论证,有时也称为恶性循环。这一谬误的要点如下首先,命题A被作为另一个命题B的前提条件然后,过程被反过来,最初的前提A现在变为结论,而最初的结论B则变为前提。我们来看下面的论证(我将为论述做上标记以便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反转的过程)
A)因为人的命运是注定的,
B)他们缺乏自由的愿望。
然后,几页之后,我们又读到
B)根据人类缺乏自由愿望的事实,
A)所以他们的行为是被注定的。
如果这两个论证前后相连地放在一起,它们的循环性就会很容易看出来。所以夹在它们中间的很多内容是故意放进去的,以便将其岔开很远,以期读者在读到第二个论证的时候,已经忘记了第一个论证的内容。
I 用自己的语言重述知识
如果前提和结论存在因果联系,这个论证就成立么?
有一种常见的谬误,是把待证明的观点当成了不证自明的前提条件。
整个证明过程其实是对结论的不断重复,所以也被称为循环论证。
但是不确定是无法推导出不确定的!!!
比如说,一些大师经常所说的“心诚则灵”
“怎么才能知道自己心诚呢” "愿望实现了,就能证明你心诚了。"
A1 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上周和Boss的一段对话:
Boss:"大家工作不够努力,很多工作都延期了"
我:"已经加班的很拼命了"
Boss:"工作无法完成就是不够努力"
我很明白Boss的意图,但是这个对话本身是一个循环论证,不足以证明不够努力。
A2 以后我怎么应用
自我对话是比较容易出现这种循环论证的。
最近比较困扰我的,是我觉得老婆不喜欢和我说话,所以不够关心我,
这个推理前提是没有论证过的。
我准备今天回家和老婆讨论下,解决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