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了好几次,终于看完《卡罗尔》。
写这篇文之前我其实很纠结,因为我感觉到了难写程度之大,我一直在寻找一个合适的角度去描述在这部电影里我的所感所想,但就在这一会儿的功夫,我又放弃了这个做法,我决定随便写,想到什么写什么。
这其实就是这部电影想表达的其中一道理:如果我要否认自己的天性,对我们来说,有什么好处呢?“
一开始就扯到这个,好像太快了点。
那么我们从介绍这部电影开始吧。
很简单,这是一部20世纪50年代的同性恋电影。
一位高贵性感的贵妇,和一位19岁的懵懂少女。
刚开始看的时候,我觉得这不就是一位感情高手的在撩妹吗?甚至有点把懵懂少女掰弯的感觉,于是我觉得很不忿,觉得完全脱离了电影主题想表达的意思啊。
后来一个师兄跟我说,想看懂这部电影,需要去了解一下原著,包括原著的写作背景等等。我就去了解了一下。
发现原著的主题和电影的主题还真是不一样的,既然是改编自原著的电影,自然有改也有编。
原著想强调的是在上世纪50年代的背景下,女性的权益完全得不到重视,借助同性恋这个同样在当时完全不被人理解的行为,把两者放到一起起到增强的作用,而电影中两位女主的老公(男友)对待她们独断、强权的行为也多少体现了此意。
电影版,强调的则主要是为同性恋鸣不平,就像很多类似的电影一样,借助原著的影响力以及上个世纪50年代的时代背景,为认同同性恋这个本来就容易引起大家关注的话题添了一把火,所以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电影很巧妙地借助了原著的影响力,但主攻的话题和原著并不太一样。
电影中男权的盛行
不过这和我想要表达的并没有什么关系,我在分好几次看完电影、参考了原著大意和背景,并且在这几次之间一直有在思考从中得到些什么之后,发现我所感受到的东西,稍微有些不同。
这个故事,总的来说,在诉说两位女性为了彼此之间的那份感情能“存活”,为之不断地在付出努力、承受世俗的痛苦。
在我看来,把这个角度升高一点,再升高一点,诶,对~有没有觉得其实很熟悉?嘛,这其实就是一部“奋斗史”。一部坚持自我的奋斗史,刚刚那张图片上怎么说的来着?“不能否认我们的天性”——反正我认为这句话是我看完这部电影最大的认同点了。
我们都有着什么样的天性?从茹毛饮血时代的吃喝拉撒到现代文明时代的爱恨情仇,都是我们人类的天性。
天性很重要吗?理性的角度来说,吃喝拉撒很重要,爱恨情仇不好说,毕竟不是一个可度量的东西。
那为何要遵从我们的天性?因为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有着作为人的天性,噢,还有一个说法叫它作人性。我们如果否认我们的天性,那我们还谈何为人?你知道如果一个人模人样的生物失去了天性那它是什么吗?那不就是机器人吗?不用吃喝拉撒,没有爱恨情仇。
所以说卡罗尔说出这话时我忍不住点了点头,这部电影或许导演想表达的是“同性恋也是正常的”这样的观点,但其实根本不止这样,因为恋爱本来就是正常的,如果你非要去细分同性还是异性的话那我只能说太狭窄。恋爱本来就是人的天性,人与人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爱恋,彼此之间有着看不见的纽带,就如同强心剂一样,互相扶持,互相鼓励,走过人一生中面临的种种困难,完成这史诗一般壮丽的人生——这该是多么值得歌颂的事!而如果非要去强调这是两个女孩,他们多勇敢!或者这是两个男孩,等等。这审视角度,就已经降低了。
当然我没有针对这部电影或原著有任何贬义,只是我很幸运能从这部电影里看出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让我自己觉得有所收获。
不管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都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当你们成功地完成了感情的构建,得到了人生所追求,那么你们就是幸福的,与性别无关,只与你们坚持了人的天性有关。
BONUS
其实关于爱情,最重要的前提,无非就是Free Will——自由意志,我们的选择最终取决于我们自己,遵循此道,才能拥有真正的幸福;电影中也有不少镜头我认为表现出了对自由意志的渴望。
街上自由戏耍的孩子
轻松闲谈的情侣(可能也有侧面反映时代对异性恋的唯一肯定)
当然也有可能是我想多了
——做过高中语文阅读的人都懂的哈哈_(:зゝ∠)_
关于本文
作者:胡宇晨
微博ID:@胡宇晨-
简介:专注扯,特长说,爱好唱
原文出处:个人公众号:【一分光景】【simpl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