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要读第六章道家的相关内容,但是感觉读完后消化不好,于是接着看第七章——《儒家的理想主义派:孟子》,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孟子是理想主义者呢!
据《史记》记载:孟子(约公元前371—约前289)是邹(今山东省南部)人。他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学习儒家学说。当时的齐国(也在今山东省)是个大国,有几代齐王很爱好学术。他们在齐国首都西门—一稷门附近,建立一个学术中心,名叫“稷下”。稷下学者“皆命曰列大夫,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览天下诸侯宾客,言齐能致天下贤士也”(〈史记。孟子苟卿列传》)。
孟子一度是稷下的著名学者之一。他也曾游说各国诸侯,但是他们都不听信他的学说。他最后只好回来与弟子们作《孟子》七篇。这部书记载了孟子与诸侯与弟子的谈话。《孟子》后来被推崇为(四书》之一,《四书》是近千年来儒家教育的基础。
孟子代表儒家的理想主义的一翼,稍晚的荀子代表儒家的现实主义的一翼。 孟子的第一个思想是人性善。人性的本质是什么?这向来是中国哲学中争论最激烈的问题之一。据传,当时除了孟子之外,还有另外三种学说。孟子认为一切人的本性中都有四端——仁之端、义之端、礼之端、智之端。孟子认为一切人的本性中都由此四端,这也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原因。 孟子的第二个思想是关于“爱” ,墨家主张爱无差等,而儒家主张爱有差等。谈到这些差等,孟子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孟子同墨者夷之辩论时,问他:“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孟子·滕文公上》)对于兄之子的爱,自然会厚于对邻人之子的爱。孟子认为人应当做的就是推广这种爱使之及于更远的社会成员。也就是爱家人,推而至于也爱家人以外的人。这也是儒墨两家的根本分歧。
墨子的第三个思想就是关于国家的起源论。墨家说,国家的存在是因为是因为他有用;儒家却说,国家的存在是因为它应当存在。如家的政治哲学认为只有圣人可以成为真正的王,孟子把这种理想描绘成在理想化的古代已经存在。孟子说,有个时期,圣人尧为天子,尧老了,选出一个年轻些的圣人舜,交给他怎样为君,于是在尧死后,舜为天子。同样的,舜老了,选出一个年轻些的圣人禹做他的继承人,天子的宝座就这样由圣人传给圣人。孟子说,这样做是因为应当这样做。 孟子认为圣人为王,他的治道就叫做王道。圣王的治道是通过道德指标和教育,也就是以德行仁者王。也就是现代我们所说的民主政治。
孟子及其学派讲到天的时候,就说是道德的宇宙。儒家中孟子学派认为宇宙在实质上是道德的宇宙,人的道德原则,也就是宇宙的形上学原则,人性就是这些原则的例证。如果理解了这个道德的宇宙,就是孟子所说的“知天”。冯先生把它命名为神秘主义。要理解这种神秘主义,就要看一看孟子对浩然之气的讨论。浩然之气是孟子独创的名词。是关系到人和宇宙的东西,是一种超道德的价值。养浩然之气的方法,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叫做“知道”,道就是提高精神境界的道。另一方面,孟子叫“集义”,就是经常做一个“天民”在宇宙中应当做的事。就是“配义与道”。虽然这种“浩然之气”听起来很神秘,但是如孟子所说,仍然是每个人都能够养成的,就是要充分发展了的人性。这也是孟子的教育学说,“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果然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人都有一种私欲,尤其是古代的君王,他们更不可能接受孟子的思想。这也是为什么他游说各国诸侯都没有成功原因。 我 仅仅是孟子思想的搬运工,对于他的很多思想我都还没有特别的理解,今天就写到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