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季见字如面款款而至,又是一场文字和情感共鸣上的沟通。
对于生死的态度,我们大都讳莫如深,隐而不言,在我们年幼而又好奇心重的时候我们不知道生于我们是何物;逐渐长大,又必须要面对长辈们渐渐的老去甚至离开,更多的时候我们都抱着最理想的状态,他们会陪在我们身边一辈子,可是当死亡的必然和如期而至时,常常让毫无准备的我们又会经受着情感上沉重的一击。
很久以前,我以为死只会出现在回忆里,只会出现在新闻里,大约不会出现在身边。
- 《项脊轩志》文末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曾经让我对生与死的感情,淡然而又悲凉。
- 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 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
……
我们大约最常见到的,是这些离我们有些久远,现在更多会出现在课本里,语文考试的阅读理解中。有些凭诗以咏志,有些文悼念或记录自己的生活,有些作品怀念着过去。
而这些生死,好像不曾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
而见字如面第二季第一集,关于生死的话题里,凭借书信的方式来让我们感知生死,那么远,却又这么近。
书信是相隔较远,暂时见不到面的人们相互交流情感与思想的工具
通信双方相隔较远,为着交流情感与思想而写下这一封封或长或短的信,不管受到地域,距离,邮资等等的限制,双方都希望能够让对方直接了当的明白自己想要传达的想法和感情。
也就间接决定了,书信也许没有那么多花哨的语言,也许没有那么多不带感情的随意的书写,或者是文采的比拼,而更多的是让你能看懂,不仅看懂字面的意思,更能清楚字里行间的喜怒哀乐。
生死,在这书信中的字里行间,也变得简单。
幸存者罪疚感的生与意外逝去者的死
灾难、飞来横祸……这些没有任何预料的生死降临的场景,生与死就在那一线之隔,在生死的那一线,所有人都是一样的,都在等待最终命运的到来,可最终,有些人生,另有一些人死。
无论生死,皆是哀痛。
“为什么活下来的是我(你)”,在灾难中幸存下来的人即使没有旁人的责问或者逝者亲朋的质问,也会在不断重复想起那一刻时,给自己诛心之问,为什么,活下来的是我。
而这种罪疚感,即使没有生死的重量,也往往会潜伏在我们生命里。在特别穷苦的时候,自己完全不知道怎么养活自己,而母亲却背负着比同龄的母亲更重的担子,那个时候会怀疑自己,如果没有我这个负担,她会不会好过一点?
更何况在面对生死的命运捉弄般的玩笑,这位周姓小姐可能更加痛楚。为什么会水的表哥离开了,而我这样一个完全不会水的人幸存着,我不想死,可我更害怕面对这样孤独的活,面对并非我的责任我却更希望被责备的自我负罪的活。
在求生意志发生的时候,如此的渴望活下去;而在面对周围认识的人在同样的灾难中逝去,而自己独自幸存时,又是那么的罪疚,为什么,我还活着,我渴望活下去是不是错了?如果我死了,会不会就不用面对那些相顾无言的人儿,也许,他们会在内心里问我“你怎么没死?”
渴望活着的自己,和不断苛责“为什么我没有死,为什么还活着”的自己,对于生与死的碾压,早已喘不过气。
我想活下去,而我也真的活下来了。可是:
“我有什么办法安慰她呢?”
你有选择死的解脱,生的我背负着你死的空白
这是一封特殊的信。
一封写给自己自杀逝世一年以后的儿子的信。
一封在处理最复杂情绪却用最简单文字来表达的信。
一封既不是“白发哭黑发”,也不是“没有见到最后一面”,还不是“我生前很多事情对不起你”,都不是,都不是,只是一封爸爸写给儿子的信而已。
“妈妈生下来就是为你烧饭的。”
看到这句话,第一反应是下意识的反驳,细细回味后,回味曾经,即苦涩又无奈,同时更加心疼的承认——
是啊,妈妈生下来就是为是烧饭的。
或者,换种说法,妈妈生下来,就一直在为我遮风挡雨。
印象中妈妈很少掉泪,而且从来在我心中就是严母,也不曾按照惯常的理解娇惯我。
在第一次出远门,离家求学,我自己心生软弱,不敢面对,抱着她嚎啕大哭,那个时候她手中还有在处理的账本和那种老式计算器,一遍工作,一遍拍着我的背,小声笑我“都这么大的孩子了,还用这种哭法,羞不羞”,可她这么说的同时,我偷偷抬起头看她,发现也同样红了眼角,还在用正常的声音安慰着我。
原来,妈妈一直在用她的方式成为我的支柱。原来,妈妈生下来就是在身体上和精神上无偿的给予着我们支撑。
用她们的坚强,用她们不可言说的孤独,还有对困难的极度强大的内心。
我们之中的大多数,在遥远的地方工作,每次通电话,就好像是给予彼此一个美好的谎言和继续支撑下去的动力。妈妈知道我在逢年过节会回家吃饭,她会告诉我家里永远都好好的,不让我们知道他们感冒,孤独,一个人守着电视,默默玩儿着电脑,每天吃着简单的饭菜;我们也何尝不是如此,早出晚归的工作,在每天踏着星辰回到简陋的出租屋内,躺在床上跟他们打电话时,也会强颜欢笑的告诉他们,我很好,工作也很好,身体也很好,你们放心。
孩子,家里你放心;
爸妈,我很好,你们也放心。
因为我们都还能成为彼此的牵挂,心中都还有那么强烈的执念和盼头,我们总有一天能在一起。
而总有一天,也是支撑起我们在万般艰难下在生活中奔波的动力。却又如此让人悲凉,生死似乎成为处在远方的彼此之间的底线。
似乎只有在触碰或靠近这样的底线,才会推动着彼此能够跨越这样的地域的距离,奋不顾身的在一起。
又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如何面对死亡,人生最终的必然的死亡
琼瑶阿姨在给子女们的这封信中如此写道:
我曾说过:“生时愿如火花,燃烧到生命最后一刻。死时愿如雪花,飘然落地,化为尘土!”我写这封信,是抱着正面思考来写的。我会努力的保护自己,好好活着,像火花般燃烧,尽管火花会随着年迈越来越微小,我依旧会燃烧到熄灭时为止。至于死时愿如雪花的愿望,恐怕需要你们的帮助才能实现,雪花从天空落地,是很短暂的,不会飘上好几年!让我达到我的愿望吧!
人生最无奈的事,是不能选择生,也不能选择死!好多习俗和牢不可破的生死观念锁住了我们,时代在不停的进步,是开始改变观念的时候了!
生是偶然,死是必然。
这大约是我们能看到最近的一篇自己谈论着如何处理自己生死的信,也可以说是公开的遗嘱。
琼瑶阿姨站在面临生死抉择的主角上,希望选择在临终时选择有尊严的死去,选择自然的没有太多身体上的痛苦和折磨,不要插管,不要手术……
她,希望选择她自己的死亡。
而这种死亡,并非逃避,也并非推诿,更有点避无可避之时,希望自己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面对。
一年多前,曾经在《奇葩说》也看到类似谈论生死的辩论“痛苦的绝症病人想要放弃自己的生命,我该不该鼓励他撑下去”。
高晓松老师将这个话题浓缩为“自由意志”和“生命质量”的讨论。
蔡康永老师则是从另一个角度,“我们要练习学会告别这件事情”,因为生命是留不住。
马东老师说,在父亲去世三年后的梦中梦到父亲与他告别“很高兴跟你做一世父子,有缘再聚”,而他对梦的解读是,这个梦是在潜意识里放掉了他自己。
在现场还有很多关于生死的讨论,虫爷的“不要追”,警察叔叔的“我们都没有资格劝别人,因为我们都不是过来人”……
而我,则突然想起很早以前看过的一本小说,木原音濑的《眠兔》里,有这样一段描写:
“我说要领养入籍,并非执着于形式上的联系。”
“我想成为一个可以对你负责的人。假设,你受了重伤,我被送进医院。如果医院的人说只有亲属才能见面,我一定会发疯的。如果我坚持要陪你,别人会问‘为什么’,我当然可以表明我们是恋人,但恋人终究是旁人,我的抗议也就到此结束。如果我们因为领养的关系,成了真正的一家人,或许就不会有那方面的遗憾了吧。”
“就算你的眼睛看不见了,耳朵听不见了,动都动不了,也没办法说话,我都会陪在你身旁。因为我想陪在你身旁啊。”
因为我就是这么喜欢你,如果能结婚的话,不知道有多好……恋人笑了笑,摸摸高桥的脸颊。
“你可能会觉得这是玩笑话,其实我还挺认真的。”
不知道今后的我们会面对怎样的生死,也不知道我们自己会如何思考生死,也许根本就无暇思考,全凭我们的感情在支配我们的全部。
可,这种心情,想要待在最亲爱的人的身边,陪着他(她)的心情,大约是一样。
也许我会挽留你,会劝你坚持下去;也许会支持你的决定,让你静静的,没有太多痛苦,带着自己的尊严去面对;也许我会默默的忍受心中那份分离的哀痛,告诉自己“不要追”;也许我会很高兴的跟你道别,放过你,也放过自己,庆幸我们一世的缘分,有缘再聚……
不太会面对告别,甚至几乎没有想过生死的距离。
在字里行间,我们边听,边体味,边思考。
(作者:星雨小妖童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