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数数都跳数,数完9就跳到11了,怎么教都教不会......”
“就3本书,一本一本指着数,最后和你说有5本,让人又急又气!”
“都能数到20了,但让TA数一数家里有几个人,顿时就不会了......”
在给孩子做数学启蒙的爸爸妈妈们,你是否也遇到过上述情况呢?不过,孩子出现这些问题,很可能是你用了错误的启蒙方式。那么,数学启蒙都有哪些常见雷区呢?我们一起来看下~
雷区一
教孩子凭空数数
许多家长在这一点上都踩过坑,包括我自己,当初教大宝数数的时候,我就是先说一个数字,接着让大宝复述,很快大宝就可以从1说到30了,可把我给高兴坏了~
但后来大宝经常出现漏数和跳数的问题,我才意识到,大宝并不是在数数,而是在背数!如此一来,数数就变成了记忆,缺失了“从抽象到形象”的连接,这样不仅对培养孩子“数感”没帮助,甚至还会损害孩子的数学认知!
正确的做法
用实物教宝宝学数数,帮TA将抽象的数字与形象的实物对应起来。
方法一
用手指数数:家长可以让孩子双手张开,握住TA一根手指,重复说“1”;握住两根手指,重复说“2”;握住三根手指,重复说“3”,依次类推,重复练习。
方法二
糖果数数练习:找一些宝宝喜欢吃的糖果做数数练习,一边拿一边数,宝宝拿出一颗糖,你就和TA一起数“1”;宝宝拿出两颗糖,你就和TA一起数“2”;通过眼睛看,用手触摸,让宝宝直观感受到数字在生活中的应用,促进他对数量的认知和思考。
雷区二
掰手指=数学差?
前几天,闺蜜才向我吐槽4岁女儿数学差,不够聪明:1-10的加减法,其他小朋友都可以脱口而出,自己女儿却还得掰着手指头算,不让她掰还闹脾气~
那么,孩子掰手指头算数真的是数学能力差吗?
这个说法明显是错误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3-6岁的娃要发展的主要能力,就是学会使用字词、手势、标记、想象等符号。
学龄前儿童主要的思维方式是具体形象的,他们在学习计算时,容易借助具象的手指进行运算,这是发展运算能力的必经过程,爸妈们不必过于担心。
正确的做法
不要阻止孩子掰手指数数,同时呢,提升孩子的整体认数能力,在脑海里形成“数群”的概念,比如整体4、整体5等,让TA能完成数字的直接加减运算,而无需掰手指。
想要提升孩子整体认数能力,不妨试试这样做:准备一些糖果,按照简单的规律排列,再让宝宝进行计算。比如我拿了9颗糖,将其排成2排,第一排5颗,第二排4颗,然后问:“宝宝,第一排有几颗糖呀?第二排呢?”接着问:“那你有5颗糖果,妈妈有4颗糖果,所以我们一共有几颗糖呀?”最后问:“所以5+4=?呀”
刚开始,宝宝可能反应会慢一些,但随着训练的次数的增加,孩子就会把抽象的数字4、5、9,和具体的形状对应起来,提升整体认数的水平,达到无需掰手指也能进行相对复杂数字的运算。
雷区三
基础认知不够的时候,就教孩子写数字
我身边的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数学启蒙。甚至有家长在孩子2岁半的时候,就买来临摹本,不断教ta认识数字的形状和写法。
最终,孩子虽然认识了,并能写出1-10的数字,但却对数学产生了厌恶,不喜欢,这明显与她的初衷背道而驰呀!实际上,不同年龄的孩子认知程度不一样,家长做数学启蒙时,也需要根据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来教育。
1岁10个月左右是儿童掌握初级数概念的关键期
2岁半左右是儿童计数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3岁半是简单运算的开始时期
5岁左右是儿童掌握数学概念、进行抽象运算以及综合数学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
正确的做法
根据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内容,5岁前的宝宝主要以涂涂画画为主,培养ta的书写兴趣。5岁后,当孩子涂很小的色块也不出框时,家长再尝试教孩子书写数字或文字。
写在最后:
希望看完这篇文章的爸爸妈妈们,能够在鸡娃的路上少踩一些雷,在正确的育儿路上一路高歌!!!对于数学启蒙,你是怎么做的呢?欢迎到评论区分享你的数学启蒙方法~
什么是三省游戏育儿法?
三省游戏育儿法,以心理学巨擘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为基础,在儿童早教大家蒙特梭利顺应儿童敏感期发育的理论前提下,主张以不同的游戏方式来进行儿童早期教育。三省游戏育儿法利用孩子喜欢游戏的天性,通过专业性测试+针对性育儿游戏,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宝宝的各项能力,激发他们的潜能,让家长不用吼、不用骂、更不用打,就能教出每个家长所期待的好孩子。
文章 | 爹妈研究所
编辑 | 爹妈研究所
图片 | 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