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接了个文案兼职,起初嫌太文艺,后来又说跟平台风格不相符,改了四遍了,至今不知道有没有过。
今天早晨看到燕公子的微信,欧亨利式的广告插入,深深感受到文案圈的“阶级划分”。
其实想想,软文广告又怎么分好坏,要求的是传播效果,于是平台和名气大小就是最重要的,写什么倒是其次了。
名人做广告,随便说点儿自己想说的,后面生拉硬套提上一句,对方就客客气气把几千块钱转账过来了。
而被豢养的文案们呢,一个个都做着文字的奴隶,贩卖着零星的才华,试图被培养成熟练的匠人。根据产品想破头想故事观点心灵鸡汤……然后又好像这个世界只有甲方有脑子一样。
有没有模式化训练下成功的文案或者广告人人?这个没怎么了解过不能说太确定。但是私以为在这个时代,自我标签和品牌意识是很重要的,只有个性的东西才是被记住的东西,而个性则意味着独立——在群体里,个性是无限被践踏的。
前两天跟还不太相熟的朋友在QQ聊天,说到以后是不是想成为作家(哈哈),他说,“符合大众口味的都很一般,高端的又很少有人懂”。当然我不太认同这个高端低端的说法,不喜欢这个词儿而已,不过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的确最近深有感触。
这是一个“伪文学”盛行的时代,人们都急功近利,忙于装逼。
现在什么书卖得最好?什么书出版最多?
青春励志,心灵鸡汤。
人们似乎活得都很慌张,急于攫取别人的成功经验,囫囵地吞下去,不管自己的身体是否有排异反应。很多写作者也变得很张扬,大肆炫耀着自己的价值观,压倒性地表达着——写作是在传播一种价值观没错,但是这种方式有点让我不喜欢。就像月薪三千的小时尚杂志女编辑教给月薪三万的人怎么穿衣搭配一样。你还没有过完这一生,凭什么指导别人的人生?即使你快过完这一生了,你的经验说不定已经过时了,凭什么指导别人的人生?但是毕竟,这种文章也是写给那些不愿意思考的乌合之众的,吞下别人嚼好的干粮,装点自己的“智慧”而已。
每当这时候,我总会想起看视频课的时候,教文学的老教授说,你们不要以为我说的是对的,我更希望你们在听完课之后把我讲的全忘掉,自己去理解。文学即人学,文学尚且需要自己去理解,你的人生又凭什么交给别人去剖析呢?
当然,你可以骂我现在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自己能力不够还在讽刺别人,不识时务,不懂变通,不会调整自己适应时代的潮流。别人出名挣钱出书,我还默默无闻自我纠结。少年时候的阅读让我get了这一项技能,把别人想骂你的话自己先骂出来,让别人无话可说。
其实这些评价也都没错啊,不过我吃不到葡萄为什么不能说他酸?嘴和手长在我身上我为什么不能讽刺别人?为什么非要识时务?为什么非要成为乌合之众中的一份子?——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啊,只不过大多数人都这样做——这是大多数人的回答吧。
随着长大,其实我不再愿意去宣扬自己的价值观,因为我知道我面对大多数人说出这些的时候,感受到的是阻力,并且这些阻力不会对我有丝毫帮助。但是不说不代表不践行,我只是趋利避害。
还有便是我认为我所秉持的观点并不适合大多数人,很多人真的按部就班地读书、工作、结婚、生子就够了,平凡普通,有些“苟且”,朋友很多,但是他们很快乐。我不想听别人骂我,也不想打扰别人的幸福。你们没必要去做一个战士,很多事情我去尝试,表达出来你们看一看乐一乐也就够了。
也有部分专业的原因。不管面对什么样的人,乱伦也好,睡了闺蜜的老公也罢,又或者是渣男渣女,甚至激情杀人,专业价值观告诉我们:不批判,要接纳。然后弗洛伊德又带着我们分析,他小的时候有被遗弃的情结,她的内心缺爱才会现在如此这般……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也必有可怜之处,于是没有什么人不能被理解。但是我又不觉得我能够做一个好社工,毕竟社工还是要人去做正常人啊,我的文学思维告诉我,天啊他的人生有一种颓废美,有一种残缺美,有一种哥特式的美。
有人说,文学是为了指导人生。我不太认同。文学是为了引导人“思考”人生罢了。只可惜,愿意思考的人太少了,人们习惯接受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