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事关一个地区经济能否实现快速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竞争的背后实际上是人才发展环境的竞争,拥有人才并能够留住人才、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已成为当务之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这足以解释人才发展环境对于人才集聚的重要作用。如果说人才是“候鸟”,那么人才发展环境则是“气候”,谁能利用好“气候”吸引“候鸟”安家筑巢,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营造爱才的社会环境
全社会要营造关心人才、关注人才、关爱人才的环境。首先打破“官本位”用才旧模式。一些地区把“封官”作为激励人才的主要手段,但升官进爵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优秀人才多被政务缠身,无暇顾及原本的工作,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因此要破除这种陈旧的用才模式,从多方位、多角度拓展优秀人才的上升空间,在全社会营造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浓厚氛围。其次树立“人才是社会最宝贵资源”的新观念。营造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的氛围。努力营造爱才、惜才、护才的宽松环境,遵循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成长规律,让人才各得其所、用当其时、才尽其用。畅通人人都能成才、人人皆可出彩的渠道,让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实现人生抱负。
二、健全引才的政策环境
一是鼓励创新创业的人才政策。创新创业离不开三类人才,即领军人才、海外人才、青年人才,这三类人才及其团队能引领行业发展。因此要从培养开发、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方面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政策保障,吸引高端人才加入。二是研究更加灵活的人才政策。要以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为导向,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可以采取咨询讲学、短期聘用、科研和技术合作、技术(专利)入股、合作经营、技术承包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招才引智,如遇经济发展中急需的高端人才,可采取“柔性”引才措施,突破“刚性”编制制约,实行特事特办的倾斜政策,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集聚人才。三是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再好的政策措施如果落实不到位,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政府部门要找准工作定位、健全工作机制,增强党管人才的统筹力度,确保各项人才政策协调落实到位。
三、打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一是建立公平的人才评价机制。人才评价应包括知识、能力、业绩、品德等各方面。因此在选人用人时,应以人才评价标准为依据,摒弃任人唯亲、裙带关系、论资排辈的不良作风,不能只注重关系忽视了业绩,彻底打破依靠关系和背景去选人用人的条条框框,坚持以公开公平、平等竞争、任人唯贤为导向,通过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二是建立公开的人才奖励机制。对于人才的工作和贡献,要做到公开进行考核评价和奖励,奖励是对人才工作和贡献的重要肯定,更能激发人才的创造力和工作热情,奖励要注重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并存,要坚持竞争激励和崇尚合作相结合,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有序流动。
四、创造有为的工作环境
吸引人才,硬件条件固然重要,但是发展机遇更加吸引人。一是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为英雄提供用武之地。因此留住人才就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将引进的人才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为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人才搭建有针对性、差异化的创新平台,着力打造一批功能齐全、配套完善、各具特色的产业平台,这样既能充分发挥人才的专业优势,增强自身价值的满足感和自豪感,也能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二是促进产学研三方平等合作、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建立产业技术联盟,探索产学研深度合作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五、优化留才的服务环境
人才引进之后能不能留得住、留得久是关键问题,人才服务环境是人才选择去留的一个重要参考值。因此在优化人才服务环境方面,政府部门要办好服务中心的工作,对公共服务体系进行完善,为人才提供便捷的优质服务,做到关心人才,爱护人才。制定领导干部联系、关注优秀人才制度,帮助人才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困难,例如落户、住房、子女就读、家属随迁等多方面要开辟“绿色通道”,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确保人才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做到高层次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