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学校团委委托,今天给大家聊一聊高中生活。其实学校生活很简单,就两类人,两个任务:老师和学生,教学和学习。要想在学校工作学习的愉快顺利,就要学会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
根据我的观察,好像老师都比你们做的好。比如,因为你们喝水、上厕所、去医务室这样的需求,总是在课前三分钟、课堂上、晚自习不定时发作,所以我们老师们就学会了望闻问切,以诊断你是否是刚需;因为你们对恋爱有着自己的憧憬,所以我们老师又不得不开发了一套“恋爱强拆系统”;因为你们对电子产品有着难以言喻的深情,所以我们老师又掌握了一秒识别模型机的能力;因为你们常常在前程的道路上迷失,所以我们老师又闭关修炼了一本“破除迷茫的36计”。总而言之,你们帮助老师拓展了各项性能,拓宽了就业领域。我想不论是遇见疫情还是经济危机,我们想要转行应该都挺容易的。
可是,反观同学们,好像修炼的就不那么顺利了。刚来高中的陌生、无所适从,来久了的淡然、无所事事;学习中偶尔废寝忘食的努力,却又经常性歇斯底里的躺平。有时候有不破楼兰誓不还的决心,有时候又怨天怨地怨老师。那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高中生活、高中学习,希望能提升一下同学们的幸福感。
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上高中、考大学?学历有什么用?经常会听到有人说,学历没啥用,大学生出来不也是“打工人”,甚至还不如农民工挣的多。如今社会满大街都是本科生,学历就是一张纸,不值钱。知乎上也有毒鸡汤:“不读书也可以过得很好,上那么多学有什么用?
他们说的是事实吗?的确是事实。但事实之外却忽视了至关重要的一点:概率。他陷入了一个逻辑学上的谬论,叫幸存者偏差,他只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
与幸存者偏差相对,是一个失败者偏差。比如看到新闻,某某名牌大学毕业生卖猪肉去了,或者长期陷入贫困领低保,就由此得出结论:“读书无用,学历无用”。这同样是一个概率问题,没有学历的人也有成功者,但概率很低;有学历的人也有失败者,概率同样很低。以个别的案例来论证普遍问题,结论自然就错了。学历真的不值钱吗?学历并没有你表面看的那么简单,一个好的本科比你想象的更重要。
近两年,每年有上千万的考生,而能够考上211的人数只有5.2%,能够考上985的人数只有1.9%,全国一本总的录取也就在13%左右。这意味着100个学生里,也就不超过15个能够考上一本。这也意味着如果你的孩子能够考上一本的院校,那么那就领先了全国80%的同龄人了!高考如此,就业如此,只要保持下去,那么未来或许也是如此。还有本科学生,所有人都觉得本科生太多了,但事实是每年本科录取在40%左右,仍有一半以上学生考不上本科。单靠一个本科学历,你就已经领先中国一半的人。
可能大家都会认为,考上大学的分数线也越来越低,各种公办民办院校也越来越多,导致大学生越来越多了,这个确实是。但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每1万人,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只有893人。即使在大家觉得“大专多如狗,本科遍地走”现在,在全国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只占全国总人口的10%都不到;在中国拥有本科学历的人,10人里面还不到1个。
好的学历,帮你争取好的生活环境。近年来,个大城市都在抢人,抢优秀的人才。比如郑州,本科毕业生三年内按每人每月100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贴,购房补贴每人2万元。再比如武汉,实行学历落户,高校毕业生租特定房可打八折。还有长沙,对落户长沙本科毕业生两年内每年发放6000元租房和生活补贴。在南京,40 岁以下本科生可直接落户、外地大学生来宁面试有千元补贴、高层次人才首套房不限购 。而这些都要求你至少有个本科学历,有了本科学历你才能留在一线城市。
好的学历,决定了你的起始平台。学历是求职的敲门砖。企业在招聘时,第一道门槛就是学历。有人会说,人的能力与学历没有直接的关联,专科、甚至高中毕业的牛人大有人在;但是从群体上看,名校毕业生中,优秀人才的比例更高,这是不争事实。所以,从本科或者名校毕业生中筛选,比从专科生中筛选出的合适员工几率更大。举个例子:如果筛选条件是专科,HR至少要浏览2000封简历。筛选条件是本科,需要浏览1000封简历。筛选条件是名校,需要浏览200封。公司是一个商业机构,需要讲究成本和效率。如果你是公司HR,你也倾向于从名校生的简历中筛选合适的人,这会大大减少你的工作量,也节省公司的运营成本。
不要沉迷于短暂而虚无的谎言,不要迷信近乎不劳而获的成功。努力努力再努力,丰富自己的学识,考上一所好的大学,给自己穿上学历的铠甲,才不至于在青春的潮水退去之后,发现自己一无所有。
第二个问题:高中应该怎样过?我觉得这个比喻还是很形象的,说:高一是坎,高二是坡,高三是峰。怎么才能在高中三年迈过这道“坎”,爬过这个“坡”,翻过这座峰?高一的坎。
从初中到高中是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高中整体呈现出知识量增大、理论性增强、系统性增强、综合性增强、能力要求增加的“5增”趋势,而高一又是数学、物理、历史、地理学科难点最集中的年级,所以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初三到高一不是个“坡儿”,而是道“坎儿”,必须要“跳”才能完成这个质变的过程。
高一怎样跨过去这个坎呢?两个词:坚持加努力。刚来高中。大家对环境对老师都不熟悉,不适应和想家的情绪总会不定时向大家轰炸而来,再加上学习知识难度的增大。大家会有一种无力感,缺乏信心,悲观失望,甚至怀疑自己。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大家都一样。难度一样,压力一样,困难也一样,没什么大不了。关键是在这个过程中谁能快速的适应环境,快速的调整心态,把心思放到如何攻克难题上,谁就会是成功的。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着急着去否定自己,而且再努力一点点,坚持下去,你就比别人进步了一大截。
事实证明,高一的第一个月对大家今后的学习很关键。在这个月,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一个好心态,对于功课,不留盲点,不懂就问,坚持不懈。
高二是个“坡”。如果把高中三年去挑战高考看作一次爬山的话,那么高二就是冲向山峰的“坡儿”。与起点处相比,它少了许多的鼓励、期待;与终点处相比,它少了许多的掌声、加油,还有那条红线。它是孤身奋斗的阶段,是一个与寂寞为伍的阶段,是一个耐力、意志、自控力比拼的阶段。但它同时是一个厚实庄重的阶段。这个时期形成的优势最具有实力。
很多学生及家长理解上有个误区:高二先轻松一下,要不高三就没有轻松的时候了。这种想法非常错误,结果就是高二轻松了,到高三也紧张不起来。以上各种因素综合起来,造成了严重的分化,一些学生到高三再想努力的时候,发现为时已晚!
高二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通过很多过来人的经验和教训,你可以感觉到他们的坦然和后悔,也可以从他们的字句中感受那份幽幽的诚意。
“高中学习必须要持续地投入。别在高一时成天在青春期的幻想中参加一些聚会、游玩中度过,到高二就迷茫,高三就后悔,高三才想起努力,奋斗起来太难了!”“高一要学会适应、学会学习;高二要学会探究、不随大流;高三要执着,相信困难是暂时的,分数和名次上升是你的最大乐趣。”“高一时哪怕班上倒数10名,但只要奋斗,达到前15名是很有希望的,我们班这样的例子不少。”。。。。。。
高二不仅是知识上培优补差的时机,还是一个觉悟期。当进入高二经过第一次大考后要反思的,首先是思想上的误区、习惯上的谬误,而不是知识上的漏洞。从一次考试到下一次考试,至关重要的是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个习惯上存在的突出问题。“习惯决定命运”,高二绝对应该是一个觉悟的时期。高三是座山峰。
关于高三,只能说:翻越这座“山峰”,未来海阔天空!高三必须强化的几种意识:
1.目标意识:目标是导航、目标是方向、目标激发动力。儿最务实的目标是:一天的目标,一节课的目标。脚踏实地才能决胜千里。
2.基础意识:基础是能力之本,没有基础就没有能力。基础是在长期、大量、反复的练习中积累和熟练起来的,所以对待基础不能急功近利,要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打好基础要从早入手,查缺补漏工作必须在第一轮复习中基本解决。
3.总分第一意识:高考并非是单科的比拼,而是综合实力的较量,是总分的PK。为此,必须牢固树立总分第一的意识,不能凭个人的兴趣和偏好把精力放在某一科,要力争各科基本平衡。
4.规范细节意识:高考既考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同时也考规范和细节。所以要把规范细节意识贯穿在整个复习备考过程,要从每一次的作业和测试抓起。
5.反思纠错意识:反思纠错是一个发现和改进的认知过程,反思纠错的过程是进步的重要保障。作为高三学生,必须学会反思和强化纠错意识。把每一次考试,每一次练习都当成一次纠错的考试。错误发现越多,解决越多,你就离上岸又近了一步。
6.身心平衡意识:身心平衡是确保复习备考可持续进行的重要保证。所谓身心平衡,就是要学会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动静结合。课中认真学习,课余彻底放松。始终保持饱满的精神和正常的学习状态。
我想分享一下北大才女贺舒婷曾对自己高三生活的感想:“人生中再也不会有哪个时期,像那时一样专一地,单纯地,坚决地,几近固执而又饱含信仰和希冀地,心无旁贷乃至与世隔绝地,为了一个认定的目标而奋斗。当你在若干年后某个悠闲的下午,回想起自己曾经的坚忍和耐力,曾经的执著和付出,曾经的汗水和泪水,那会是怎样一种感动和庆幸。”
所以高三的你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一个良好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同时有一个完整的规划,最最重要的是坚持勤奋刻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