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我们的校园里,你总会看到一棵树,一棵生长在房屋夹缝里的树,一棵倔强的树。
你是为了什么,才无可奈何地跳进那么狭小的砖缝?你是为了什么,才义无反顾地投落那么狭小的砖缝?我知道,更多人也想知道。
每逢春天榆树也抽枝、发芽。生长着、生长着,到了三月,树上结满了一串串的榆钱。榆钱是榆树的种子,圆圆的,边缘处薄薄的,中间鼓出来,酷似圆形的钱币,固有榆钱之称。榆钱色泽翠绿,气味清香,趁着鲜嫩,把它捋下来,可以放在嘴里生吃,那味道嫩嫩的、甜甜的,美极了;也可以拌面蒸着吃,我们叫蒸菜;还可以做成榆钱窝窝,别有一番滋味。
清明前后,“风吹榆钱落如雨”,一粒粒榆钱被风吹到各个角落,生根、发芽、生长。这棵榆树就是被风吹到夹缝里的榆钱,在房屋的砖缝里,在不足一捧的泥土里,生根、发芽、长叶……在这样困苦的环境中生长出来的,从此在这里安家落户。日日夜夜,年年岁岁,终于顽强地活了下来了,长大起来,一直长成了一簇刮目相看的风景。这足见种子的力量有多大!渴望生存的力量有多强!
这是怎样的一棵树啊!
每每走到这棵树前,驻足而立,仔细端详一棵夹缝里的榆树,敬佩之心油然而生。
在夹缝里求生存,那可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这需要有毅力,有恒心,有耐心,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并且有梦想坚持到底的精神。
当今社会,我们时刻处于紧张的状态中。闲谈之时,有人总感到压力很大,学生感到学习压力很大,大学生就业难,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却找不到工作,工厂面临倒闭,工人面临失业……
看起来,人活着真的好难。每天都会发生你想不到的事情,有高兴的,有生气的,有无奈的,有伤心的,有哭笑不得的,有解释不清的……我也曾为这棵夹缝中的榆钱树难过。但是我相信:困难也是一所大学,它会教会你拼搏,它会教会你生存!所以,我想说:别让人生输给了心情。每条堵住路的尽头,都有一扇门,坚持便是钥匙,每一种“无能为力”之中都有能力。狭路相逢勇者胜,只有在夹缝里,才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因为你还有缝这个生长空间。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坚持到底,坚定梦想,绝处定能逢生。“我想扼住命运的喉咙。”贝多芬对命运的呐喊是那样铿锵有力。耳疾然后渐渐失聪,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梦想。一根小木棍,一端支在钢琴上,一端顶在颌骨上,它用这样的方式使自己听到了微弱的旋律。贝多芬毕竟是巨人,他用自己的经历证明:坚持到底就能找到出路。
1998年7月21日,桑兰在纽约第四届友好运动会上进行赛前训练时,不慎受伤,最后导致重伤事故。造成颈椎骨折,胸部以下高位截瘫。作为曾经的中国体操的旗帜性人物,在遭遇人生重大挫折后,桑兰始终用一种平和的心态看待自己,不幸只会让她更加的成熟。她的辉煌诉说着她的成长,她的人生低谷,也得到好心人不断地鼓励。她说,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是大众给了她站起来的勇气。她每天都坚持练习生活动作,在完成刷牙、洗脸等简单动作,每次都会让她大汗淋漓。
桑兰,性格坚强努力,积极向上。从训练房到竞技场,从领奖台到演播室,她用她的坚强向世人表明了残酷的命运并不可怕,只要自己有坚强的信念,一样能让梦想起飞。
对桑兰,这个刚过花季遭遇瘫痪厄运的女孩不禁肃然起敬。
张海迪,1955年9月17日在济南出生。5岁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特的人生。她无法上学,便在家中自学完成中学课程。15岁时,张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了老师。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园,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和德语以及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为了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她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著,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其一是“八十年代新雷锋”,其二是"“当代保尔”。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邓小平亲笔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随后,使张海迪成为道德力量。张海迪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供职在山东作家协会,从事文学创作和翻译。
“在困境里,要树立信心,相信一切都会过去,还要自我鼓励,以乐观的心态战胜困难。”“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来。”正是张海迪这种顽强的拼搏精神才铸就了她辉煌的人生。
然而这棵树,正是有这种倔强的性格,才使这棵榆树在夹缝里生存下来。正是有这种在夹缝里生存的能力,才使这棵树坚如磐石。风可以拔起土壤中的树木,却不能刮走夹缝里的榆树。
生活在这个学校的全体教职员工,不正也具有这种坚强拼搏的精神吗?
条件没有既得的享受,那种夹缝求生的艰辛,恐怕只有这棵倔强的榆树最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