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小黄
小黄位于贵州从江县城东北面。选择来小黄目的完全是为了感受一回原生态的侗族大歌。这个素有“歌的故乡,歌的海洋”之称。
到小黄,这是我人生经历过最痛苦的路程,从雷山到从江300多公里,汽车却不停地颠簸了7个多小时。如果你想在这段公路上找到一百米是直的,简直是在撒谎。一路全是连绵不断的大山,深渊,河谷,你根本不知道身置和处。汽车时儿爬上山顶,时而跌入深谷,全任它无情地摆弄。此时,你会感觉自己渺小的得像一棵无名的野草,被淹没在丛丛的原始森林里,你会感到万分的孤独与无助。
走进小黄,是一条刚修好不久的泥沙路,之前基本靠徒步。这里也许是交通不便,埋藏大山的原故,与现在的西江相比,显然淳朴而平静了许多,没有喧嚣的人群和人为在作假。一条小溪缓缓穿寨而过,四周青山环抱,山水交融。
与苗寨不同,在侗寨有一种东西会自然吸引你的眼球,就是那精美的“风雨桥”和高耸的“鼓楼”。自古以来都流传一种 “无鼓楼不成侗寨” 的说法。
“风雨桥”和“鼓楼”,是侗寨的地标建筑,也是公共场所,外表十分讲究,一点也不含糊。全系木质结构,以杉木凿榷衔接,不用一钉一铆,凌空而立。每方楼角均为翘角,并绘有龙凤鸟兽、古今人物,以及侗族生活风俗画五彩缤纷。在底部四周设有木质长凳,供人歇坐。一般与戏台、歌坪相结合。是寨里集会、议事、文化娱乐的场所。不管风晨雨夕还是骄阳热烈,总有不少村民坐在那里观看河景,唱歌,说说笑笑。
天籁之音
侗族大歌,是一种原生态唱法。无乐器伴奏,无人指挥的多声部浑为一体,时而高亢宽广,时而低沉悠扬。以其和声的完美协调、格调的柔和委婉、旋律的幽雅优美著称于世。
小黄被文化部命名为 “全国民间艺术之乡”。素有“歌的故乡,歌的海洋”之称。在小黄不论男女老少,人人都会唱歌。男女相恋,以歌为媒。每逢节日庆典,人们身着节日盛装,相聚在鼓楼对歌,用歌传情。
据说,现在村里现有歌队20多支,队员1000多人。从五十年代起,就多次参加全国汇演,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曾经赴法国演出13场,场场爆满,其完美的天然和声,轰动了巴黎。
在小黄从小就要学唱歌,歌师视为神圣的职责,她们除了田间耕作、家务劳动外,整日带着歌队,直到这群女孩长到十七、八岁出嫁为止。这里没有一个儿童不进歌队,不论男女,婚前经过十几年的训练,婚后仍然加入歌队,直到年迈歌唱不动为止,不少家庭三代人都分别在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的歌队里,这些歌队在鼓楼里的长凳上都有位置。
传说,小黄大歌是由两个人首创的。他们和寨上的所有青年男女一样喜欢唱歌,但由于面相丑陋,很不受姑娘喜爱。二人只好隐居深山老林,一边开荒种田,糊口度日,一边认真练习唱歌,希望有朝一日能以歌声感动村上姑娘的芳心。二人苦练多年,歌声依旧没有太大改善,二人十分痛苦。一日,二人听到山林中群蝉呜唱,声音高低错落,起伏迭宕,十分悦耳动听,于是二人仿照蝉声编创多声部侗族大歌,又经多时刻苦练习,终于将侗歌演唱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在小黄,处处有歌,事事用歌,人人唱歌。与别处的侗族相比,小黄不同的是全民性的音乐生活。从生到死,从未停止过自己的歌喉。
阅读原文:http://weibo.com/5996518633/E5Q4tpK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