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响了,小葵接起电话。妈妈的声音传过来:"你们什么时候回来,我想早点过新屋,你上街大妈嫁女儿,也想在我们家开几桌吃饭,现在还没过屋也不好弄。你哥也不知什么时候回来,如果他先回来,我们就先过新屋,你公婆来了也好住下。对了,你堂姐结婚份子钱你不用给,我已经帮你给了……"快过年了,爸妈新屋已建成,陈设好一个家就盼着儿女早早回去。小葵放下手机,再细数今天逛街的战利品。给孩子添置的新衣,给妈妈置办的年货,给外婆家那十几个小辈的新年礼物;,……方方面面难顾及,最后发现还有几个尚在襁褓的小宝宝漏了礼物。
不管了,回家再说吧。
新年是中国人最重要的图腾,过年是老百姓最大的崇拜。每年这个时候,人口大迁徙,倦鸟归巢,众神归位!一年的苦累在年三十的团圆中化作幸福因子播散在来年的希望里。所以哪怕万水千山路迢迢,也要拖儿带女回家。
小葵想起小时候过年,提前一个月家家户户做好过年的准备。有猪的杀猪,没猪的买肉,早早腌制腊肉,房梁上整排整排挂着猪肉,牛肉,鱼干。然后几家几家约好打糍粑,男人们出力,抡起擂锤在整齐的节奏里一锤一锤敲打糯米饭。小孩们边上等着,爷爷手蘸点油一撮一撮取下糍粑就塞小孩手里。年越来越近了,跟着爸爸洒扫庭院,猪圈牛栏贴春联。跟着妈妈买年货,最爱的是脆甜的马蹄。在小葵的记忆里,吃马蹄就是过年,因为只有这时才能吃上。年三十那天家家户户放鞭炮,煮上整只鸡及大块腊肉敬神。团圆饭就是敬神菜,人们相信神灵已经给予美好的祝愿。小葵还记得高考那年妈妈拿着香拜神时口里还念念有词。年初一了整个村庄大串联一样拜年,小孩子提着个塑料袋装糖果。年初二男人携子女把丈母娘家拜。初三之后访亲朋。亲戚多的人家十五之前都跑在拜年的路上。
小葵对年味印象深刻的还有就是年初一到十五家家户户饭桌上的菜。小葵的爱人第一次去她老家过年,在大妈家的饭桌上数一数整整三十个菜。这背后是女主人的辛劳,小葵总能在菜地里或小溪边听到女人的叹息,凑不够一桌人,零零散散的拜年客就意味着女人们没有休止的操劳。 小葵的妈妈每个年都留在家做饭,新嫁娘接娘家人吃饭时,小葵总是代替妈妈吃遍了姑姑姐姐姨妈家的娘家酒。小时候的小葵觉得家里的女人太辛苦了,难以想象自己以后过这样的生活。不过长大后的小葵离开了村长,生活在别处。但是别处又有别处的烦恼 ,小葵有时不免想像留在家乡的可能光景。
小葵终于要出发了,昨天小葵爱人早早去检修车子了,小葵在家收拾行李。刚回到家的哥哥发来信息,他们在整理新家后门的路,二舅也在帮忙拌水泥,侄子侄女一边跟着转悠。小葵恨不得插上翅膀带着孩子们飞回去。农村新屋入住是很重要的事,所以入伙仪式不能省略。选定吉时,大宴亲朋。没入伙是不好先住进去的。因为小葵没回去,爸妈还没确定入伙日期,所以小葵堂姐结婚就不好使用她家的新屋。这些年农村大变样,小葵记忆中的老房子老巷弄全都面目全非,一栋栋小洋楼比肩拔地而起。青石板,鹅卵石小路全变成水泥马路。小葵说不上这样好还是不好,毕竟这里的生活现在是别人的了。但她自己感觉很难受。那时大家端碗到村中空地吃饭聊天晒太阳。现在只有晚上村里阿姨们在那跳广场舞。小村在与时俱进,小葵却把昔日的村庄装进记忆。那些小洋楼过完年后大都人去楼空,等下一个年到了人们又像候鸟一样飞回来。
小葵堂姐结婚,小葵赶不回去。为此特意打电话给堂姐表歉意和祝福。小葵看到堂哥朋友圈关于堂姐的结婚视频,小葵立即转发并写上"祝堂姐新婚快乐!",眼尖的朋友秒回,"堂姐?是你早了还是你姐迟了……"小葵都忘了自己三十好几,赶紧删了重发,"祝堂姐结婚快乐!"。堂姐跟小葵同龄,堂姐是二婚。堂姐头婚是个外地男子,扯了证没有办婚礼。那个男人不靠谱,没有正经工作,拮据时手脚不干净偷鸡摸狗。可怜一个孩子三四岁上父母离婚。堂姐回江西老家又经人介绍认识现在的老公。视频中堂姐穿着婚纱,脸上仍是她一贯的不形于色。小葵想象着堂姐提起婚纱跨过火盆。姐夫背起她走到婚车前。旁边的伴娘许是打着红伞急急伴在左右。也许还有位上了年纪的女人一路撒喜糖给附近来沾喜气的人,这位就是媒婆了。
小葵小时候也很喜欢看人家结婚。敲锣打鼓,热热闹闹,新娘穿着红衣裤,撑着红伞,羞红着脸在伴娘的搀扶下伶俜的走着。她们出娘家门时被家长们叮嘱一定要哭哦。有些个大咧咧新娘眉开眼笑,就要被旁人笑话的。 小葵小时候怎么都不明白,结婚难道不是好事?为什么要哭呢?真是搞不懂。小葵没有求证过,但后来小葵大概明白,这种哭应该是对应父母心的。女儿出嫁时耳提面命相夫教子,孝敬公婆。从此做他人妇再不是家里娇滴滴女儿娃,不可任性伤和气,好好爱护自己及家人……。可怜天下父母心,多说两句泪成行!
老百姓的喜怒哀乐都是切于身的。过年,建房,婚嫁丧娶等都是生活的一部分。这些时刻是寻常生活中的重要。那些看似繁杂的仪式里恰恰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小葵小时候不理解的随着年岁渐长,慢慢有了新的认识。她此刻能记得这么多美好,恰恰就是那些仪式给她的。那些喜怒哀乐,那些虔诚,那些认真都是真真实实的啊!现在很多仪式还在,可是人们脚步太匆匆,来不及虔诚,来不及认真,来不及去好好感受!
且悲且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