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级领导忙着开展“四清活动”的时候,普通的民众除了劳作还要定期开展教育反思大会。队长领导全体社员总结思想,总结前一阶段的工作失误之处。那年头会写字的就坐在台下做笔记,大多数不识字的人就抽查背诵大会主旨。所以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农民也不容易。
尽管日子不易但中国人千百年来喜欢成人之美的思想仍旧没变。 就在那个需要谨言慎行的年代,爷爷的婚姻大事解决了。多亏了热心的乡亲们,遇到了合适的姑娘都会帮爷爷留意着。喜欢做媒的老太太早早的就惦记着村里村外的闺女了。那时没有什么婚姻法,没有所谓的法定结婚年龄 ,没出阁的闺女到了16岁就有人张罗说媒。村里还有许多封建余风,比如订娃娃亲,换亲等等,而父母包办婚姻最为普遍了。
爷爷与奶奶的婚姻就是那种包办性质的。媒婆帮爷爷选的人,结婚之前他们很少见面。爷爷就是个粗心的庄嫁汉什么都不懂,那些浪漫的柔情的跟他没有关系。奶奶是邻村的姑娘,媒婆帮奶奶与爷爷牵线的期间奶奶还害羞着不愿多见爷爷。
奶奶父母早亡家里只有一个哥哥,而哥哥也娶了嫂子,自然她的婚事都由哥嫂操心了。奶奶家里也是穷的不得了,与爷爷家差不多,小小的破屋子里挤满了三个人,奶奶也觉得自己改嫁了。说来爷爷奶奶也算门当户对,都是穷苦人家而且是过“粮食关”没饿死的。奶奶家也穷的捉襟见肘,家里除了几个破箱子破椅子也没啥值钱的。奶奶的身上具备所有穷人家子女所具备的秉性——善良,懂事。
那年爷爷23,奶奶18。媒婆对奶奶说“那家人虽然穷了些不过男人能干,家里只有个瞎眼老娘和十几岁的妹妹嫁过去了不用担心妯娌问题,况且都是一家老实人……”奶奶坐在她的小板凳上低头不语,这种时候女孩子都是脸皮薄只有媒婆说话的份。媒婆告诉奶奶“这年头男人最重要的是老实本分靠得住,只要能干以后还不得享福!”媒婆在奶奶家说得眉飞色舞,奶奶毕竟年龄有限也没念过书,她听媒婆说的也有道理,思想单纯的她也就没想那么多了。
这门婚事奶奶挺好说话的,媒婆只需要多花些时间跟奶奶的哥嫂交流就行了。最终经过媒婆和奶奶的哥嫂的沟通,这门亲事差不多就定了。奶奶的嫂嫂私底下问奶奶对于爷爷家有什么想法,奶奶也只是说“还行,差不多”。奶奶的哥嫂见奶奶也没什么反对的便答应了这门亲。
虽然是穷苦人家,可是婚姻终究是个大事,富裕人家有富裕人家的讲究,穷人嘛也有穷人的想法。所以婚姻大事即使是再穷的人也会放在心上重视起来。穷人家难得遇到这么大的喜事,真正遇上了谁都是喜出望外。既然婚事这么定了,奶奶的哥嫂就要张罗奶奶的嫁妆了。穷人家的嫁妆虽然不值几个钱可是样样东西都是一份心意。为了奶奶的婚事奶奶的嫂子没少操心,奶奶看着嫂子用心为她张罗的样子很是感动。奶奶很欣慰自己的哥哥娶了个好嫂子,奶奶心想有这样贤惠的嫂子照顾哥哥那么她出嫁也就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