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走很远很远的路,读很多很多的书,写下诗与远方。 ——题记
因为有缘看过余秋雨先生写过的一篇精美散文《我藏不住秘密,也藏不住忧伤》便很关注其作品,诸如《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
先生的春秋笔法,所走过路读过书是我望尘莫及的。先生说过:“路就是书,书就是路,两者没有区别。”当读完一本书,旅行一次后,我们便重新认识了自己。
《文化苦旅》是我拜读先生的第一本书,记忆也较深刻。当年,先生便以《文化苦旅》一书爆红文坛,一时间洛阳纸贵,争读先生作品。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80年代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的作品,这本书共有37篇散文,大多以全国各地的一些名胜来作文章标题,这些文章,是游记也是中国文化史。当我读完这本书后,我感受到了先生独特的思想以及超人的才华,我想这是《文化苦旅》真正吸引我的地方,比如最初带给我震憾的第一篇文章《道士塔》。《道士塔》叙述了一个名叫王圆箓的道士与莫高窟的故事,这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历史,更是一个沉痛的文明悲剧。一个无知的道士,看管着中国最富贵的佛教遗产,因为自己的无知和私欲,他把这些富贵的文物以低廉的价格卖给外国的学者和探险家们。“完全可以将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泻,但是,这副瘦小而无知的身躯,却无法扛起这文化重责,因此,说再多也只是对牛弹琴”先生在提笔写下这些话的时候,内心一定沉重而复杂的,因此他陷人了更高层面的思考。在那个遥远的年代,中国也算得上是一个较为强大的封建国家,人才辈出,可是对于莫高窟这个佛教文化重地,为什么就没有派出几个像样的人来管理呢,或者说,为什么就没有几个有学识的人意识到莫高窟的重要性呢?与其说是王圆亲手葬送了莫高窟,不如说是旧中国政府自己供手将莫高窟让了出去!“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我想先生在发出如此感叹的时候,他的内心一定是十分痛苦又悲凉的吧。
《文化苦旅》这本书中提到的景点有很多,每一个景点都带给先生不同的感触和震憾,这些景点见证了祖国一路走来深刻的历史痕迹。
纵观全书,《阳关雪》、《道士塔》两文描写了漠漠黄沙弥漫下,黄河文明的兴衰,《白发苏州》和《江南小镇》等,展示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那种典雅柔媚的文化底蕴;《家住龙华》使人们由先生掩抑的文化悲慨,引发出对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的深长思索国;《这里真安静》则是先生在游观新加坡一座日本军人的陵墓时,对那场战争疯狂投入的日本民族的文化剖析。
先生行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经历着山一程,水一程的坎坷,领略着风一更、雪一更的寒冷。他把笔浸润在历史沧桑之中,用敏锐的洞察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在莫高窟,他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在柳候祠,他默默地追想一代士人的气节与人格;在天一阁,历史的风风雨雨,个人命运的曲曲折折,全化为他笔底的波澜……
先生从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中挖掘出了引人思索的深层含义,他观察自然,回眸历史,思考人生,心潮起伏,大喜大悲。
❤世界上有不绝的风景,我有不老的心情。在生命这趟旅行中,也想像先生那样闯一闯,看一看江山如画,我心不老永远是十七十八的年龄。沿漠北黄沙至雪岭云杉,沿北国风光至江南烟雨,沿雪域高原至西沙巨浪,走遍华夏大地,挥斥心中豪墨。旅行和阅读的最大好处,不是能见到多少人,看见多美的风景,而是突然使灵魂得到升华。
纵使山高路远,纵使大漠狂沙,纵使遍体鳞伤,只要坚信心中的信念,有朝一日一定可以变得强大。个人如此,国家更是如此。只要大家把心中的信念都凝聚起来,我们一定可以实现心中的中国梦。
原写丙申年九月 丁酉鸡年 一月二十二日重修 逗霸欠之 边城书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