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野生菌资源非常丰富,每年7-8月份,下过几场雨,天气又晴朗了起来,菌菇就慢慢地破土而出,村民们早早地上山去寻找菌菇。
孩提时,大概11-12岁左右,每个暑假都靠捡菌菇赚零花钱,每天早晨都要到山里去捡,不论刮风还是下雨,最珍贵的是牛肝菌,小心地刮去泥土,切片晒干,如果遇到下雨天,只能用炉火烤,只是火烧得发黄,卖得便宜,每片菌菇都是收入,掉了一片就觉得可惜,记得收入最多的一个暑假是60元,牛肝菌干片50元/kg,虽然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但还是觉得很开心,那是自己辛苦挣来的钱,过了中秋,菌菇渐渐下市了,只能盼望着明年的到来,自从上了中学,大学到现在工作,几乎没有时间再去捡菌菇了,时时刻刻,总会想起孩提时,冒雨到山里去捡菌菇的情景,是美味又是艰辛的回忆。
前几天终于抑制不住心里的那份期许,驱车150公里回到家乡的小山村,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准备了几个手提袋便直奔那座熟悉的小山上,上山并非只为了吃,感受那一片山间的脆绿与美好,记得小时候这里有很多菌啊,时隔20年,似乎陌生了很多,见过的没见过的,牛肝菌,青头菌,奶浆菌……,满心欢喜地寻找着,见到就小心翼翼地放进袋子里,捡菌也是一门学问,教人们吃苦耐劳,教人们要学会谦卑,因为只有低头弯腰才容易发现藏在树叶下面的菌菇,若是你总是抬头挺胸,非但不容易发现菌菇,还会撞到树枝。
上山捡菌的人并不少,每当这个季节,很多村民们便放下手中的农活,山上去捡菌菇,他们不是馋,是为了赚一点点钱,很多村民人不舍得吃,捡到就背着往集市上跑,一天早上能卖几十元钱,若遇不到外地来的批发商,可能一天也难卖出去,想到小时候的自己便感到惆怅,路上遇到的人们总会寒暄几句,“你也来啊?大婶,好捡吗?瞧你捡得多呢”,"不多不多,是一些杂菌",彼此很谦虚,不论人多人少,人们总会抱怨天气几句,好几天没下雨,菌还没出多少咧。
从树林里穿来穿去,眼睛看着地上,一只手拿着一根树枝打着蜘蛛网或其他拦住去路的东西,平时走几步路都觉得累的年轻人,来到山上就活蹦乱跳的精神了起来,似乎要拼尽全力,来表示对大自然的热爱。上山也并不只是单为了捡菌,也是锻炼身体,感受自然。
翻过了两个山头,收获并不多,带着的手提袋只有半袋,太少又不好意思这样回去,也顺便采一下杂菌提着,勉强可以吃,只是味道不会那么鲜美,也许勤劳的村民们早就知道不会有太多的收获吧,来的时候就背上了竹篮,回去可以带上一背柴或者猪草,也算不枉此行。
快到了做饭的时间,一眼看着羞涩的袋子,似乎凑一个菜还差一点,我们匆匆地往家里赶,先把菌菇根部的泥土去掉,用清水浸泡并冲洗干净,炒的时候需要加入辣椒和大蒜,爆炒熟透才能食用,好像自己亲自捡回来的味道就更好。
从小吃菌,我们都知道,吃野生菌必须要加大蒜,长辈们都说,如果大蒜变黑就不能食用,的确每年野生菌中毒的事件比较多,大家都应该小心谨慎,不常见的菌菇千万不能误食,父母也经常教育着我们,生命最重要,为避免食用野生菌中毒,我们应该具备一些菌菇基础常识,一是要分清菌种,不能吃不常见菌菇,二是一定要煮熟才能食用,三是知道中毒后的处理措施等等,四是我们胆子不能太大,因为胆子太大也容易出事。
尽管小心,我还是有过吃菌菇中毒的经历,那是2015年的夏天,菌菇快下市了,我们上山采到很多瓜花菌和扫把菌,还有一些不知道名字的,阿莎说是第一次上山捡菌,可高兴了,没有多久就捡了很大一袋,回家洗菌的是阿莎和70多岁的外婆,那天晚上我吃得很多,足足一大碗,好久没有吃到这么香的菌菇了,看着蒜没有变黑,便放心的吃了起来,晚上便出现轻微头晕腹泻的情况,我喝了很多热水,还在不停的和病毒斗争,心里想着千万不要出事,就这样撑到第二天早上回到昆明,到晚上才慢慢的恢复了正常,还好一切安好,大蒜变黑似乎也不那么灵验,还是小心为好,杂的菌菇不能吃太多,现在回想起来还模糊记得外婆洗菌菇的样子,因为外婆也很喜欢吃菌,年轻时候也喜欢带着我们上山捡菌,外婆走路非常的利索,小时候跟着外婆都要跑起来的样子,外婆很惹人喜欢,农忙时节外婆总会到我们家帮忙,这样的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留给我们的只有回忆和怀念。
菌菇虽美味,小心谨慎莫乱食,安全健康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