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son Chan——青少年成长导师,10年国际教育专家,对比研究中外教育及家庭教育,倡导“在经历中成长”。微信号:godfey
这是我每天一篇文章的第55篇
近一周,儿子小天天的几个行为引起了我的重视,只要他想要的东西没到手,就开始哭;他想要做什么,比如玩水,如果不让他继续玩,需求得不到满足,他就坐在地上大哭;在小区里玩,看到邻居家孩子的东西,如球球、滑板车,他以前没见过的,就特别兴奋、想去拿,不让拿也会急着想跳脚……
相信不少年轻的父母也遇到过我家儿子的情况,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做呢?
对于儿子天天的行为,我会根据不同的行为情况来处理。
能满足的尽量满足;
不能满足的,以“温和而坚定”为原则的引导他接受“不”;
暂时满足不了的,用延迟延缓法或转移注意力,先做其他事,才能得到他想要的。
比如,玩水,让宝宝先停下来,告诉他爸爸要帮他卷起袖子后才能继续玩。
又比如,他在小区要去抢别的孩子的球,我会及时制止,带着他当面与邻居及孩子和声问:“我们能不能一起玩球球呀?”征得邻居同意后,再引导他朝邻居及玩伴挥手表示感谢。
今天,他姥姥反映说,天天在小区不会再突然去抢邻家孩子的小篮球了,而且“还会朝他们挥手,嘴里发出‘嗯嗯’的声音。”
此时,我知道,这种温和而坚定地引导,开始对小天天产生积极的影响。
生活中,我知道不少独生子女开始为人父母的,他们非常爱自己的宝宝,1岁之前孩子想要什么大部分大人会直接给宝宝,他们大部分时间关注的都是孩子的养育问题。
作为过来人,我认为,对于一岁三个月或以上月龄的孩子,家长已经不仅要关注宝宝的养育问题,还要开始关心亲子教育问题。
在亲子教育问题上,我前面第26篇文章《穷养富养,不如五大营养》中提到五大心理营养:无条件的接纳(家长温和而坚定,孩子感觉被尊重),生命至重(我是被需要),肯定赞美认同(我是有价值的),安全感(孩子有“我相信自己”感),模范、认知与学习(孩子“知道该怎么做”)。
这里,我们用五大心理营养来分析,面对孩子哭闹,我们最需要做什么。
平复宝宝情绪
1岁多的宝宝好奇心很强,正是探索外面世界的关键期,Ta没有太多的规矩意识,不知道什么是对是错,只会按照自己的意志/潜意识行事,同时大脑也没发育完全,不能用言语表达自己,所以,遇到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只能用肢体语言、用哭声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这个时候,我们家长首先要做的是无条件接纳孩子的行为,平复孩子的情绪。
此时,除了我上面提到的做法,如果宝宝哭得太厉害,家长们还可以试一试转移注意力的做法,比如找一个宝宝日常爱玩的玩具给Ta,或拿儿童早教机给Ta看爱看视频;
使劲握住宝宝手的做法也是值得肯定的,即身体约束法,尝试几次后能够逐渐纠正孩子的无理哭闹。但无论怎样,家长的态度都是“温和而坚定的”。
帮宝宝立界限
除了平复孩子情绪,我们更需要帮助宝宝立规矩,也就是让宝宝对行为有认知,明白什么是可以的,什么是不可以的。这个意识在宝宝头脑中扎下了根,慢慢地,就会成为他的行为准则,逐渐形成“规矩”。
信号要明确 立规矩时,需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最好这个后果跟孩子的切身利益有关的,比如玩水会弄湿宝宝自己的衣服,冬天易感冒打喷嚏不舒服。
简单易懂,容易遵守 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没有那么深刻,立十分复杂艰难的规矩,非但不能够让Ta遵守,反而会让Ta糊涂。例如跟宝宝说打人是不对的,因为别人会疼,就想你打针觉得痛一样。
以讨论的口吻,让宝宝参与定规矩 1岁后的宝宝自我意识开始萌芽,此时,可以跟宝宝一起商讨,例如,“别人的玩具是不能随便要的,你想要玩,可以先问问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吗?”
有了原则和底线,那就要温和而坚定地执行。坚定的决心,始终温和的态度!
无论怎么样,我们家长千万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对孩子表现出不耐烦,甚至发脾气。否则,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在父母这里感受不到安全感。而且,孩子会模仿大人的行为,父母发脾气只会适得其反,孩子会在下一次变本加厉大哭大闹。
社会上的问题青少年,往往就是因为家长在生活中觉察不到自己“暴力”行为对孩子的伤害,将孩子一步步推离自己。
爱是一切教育的根本
因此,最后,不得不说的,想孩子好教,和Ta建立亲密的关系是一切的根本。孩子从父母身上获得了足够多的陪伴和关爱,才会觉得Ta是被需要的,家是安全可信赖的。落实到行动,就是多和宝宝互动,读绘本、做游戏,或者出去外面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