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听懂动物的语言,看懂动物的行为,大概是每个人小时候都曾经有过的愿望。至少我小时候是这样的,每天清晨听到房前屋后鸟儿此起彼伏的叫声,很好奇他们叽叽喳喳的叫声是什么意思,有时想他们是饿了么?还是呼叫同伴起床了?再不难道是发现了什么好玩的东西呼叫同伴过来看的么?长大后想到这些都不由得笑了起来,因为这可能就是自己小时候和同伴相处的方式,自然而然的想到了鸟儿也是这样。还有夏天树上的知了每到中午叫声特别大,记得我曾经问过妈妈:“知了是不是太热了啊?”现在已经不记得妈妈当时是如何回答我的,还是根本就未作答。
当然长大后对这样神奇的技能还是充满好奇心,但是现实世界没有魔法,不能满足我这样的愿望。所以当我看到彼得.渥雷本的《动物的内心戏》这本书后,我有种接近实现愿望的激动,因为之前看过他的《大自然的社交网络》和《森林的奇妙旅行》这两本书,从中感觉到作者对自然界的动植物非常了解,也非常爱护。
渥雷本是一个提倡环保主义、提倡生态平衡的人,所以他的作品出发点都是基于保持生态平衡出发。本书也不列外,作者抛出如下几个问题并进行探讨猜测。
一、动物有感情么?
其实这个问题我们每个人都能解答,因为看过很多关于动物的报道:比如小象死了,象妈妈会围着小象的尸体悲鸣;狼妈妈失去宝宝会很难过,还有一些动物失去伴侣后会绝食而死等等。
不过作者所探讨的绝不仅仅于此。他从动物的痛疼感、性生活、如何表达爱、对生命结束的理解以及动物的同理心等方面进行探讨、挖掘。
也许是文化背景不同,作者书中讲到人类大部分认为动物没有疼痛感这一说法我觉得不准确,准确来说是人类对于动物的疼痛感忽略而过了,因为每当动物被人类伤害或者宰杀时,它们都会发出很凄惨的叫声,但是我们人类很少因为动物的疼痛而放下手中的刀而已。亦或者说人类对一些动物没有感情,更多的是认为人类宰杀动物是天经地义,因为饲养家畜家禽的目的除了卖掉增加经济收入外,就是为了吃它们的肉。我还记得小时候每到过年,村子里家家户户都会杀一头猪留作过年期间吃。虽然也知道并不是没有肉就活不下去,但是我们人类考虑更多的是自己的成长,会从营养的角度去考虑。
当然这种现象并不是近现代才开始,我们从古时候的书籍中经常能看到一些关于动物祭祀的内容,甚至有专门的职业名称,列如屠夫一词就是个职业名词。
还有一点我觉得也应该是文化背景的原因,书中说到人类将喜鹊视为坏蛋,而将乌鸦视为吉祥物。而我从小就记得大人们最喜欢听到喜鹊的叫声,说是喜鹊到,喜事近;他们不喜欢听到乌鸦的叫声,只要看到乌鸦就会驱赶,认为乌鸦是个灾星,只要它来频繁的叫,必将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就连两个邻居吵架也会说是早上乌鸦来叫过。
至于动物的性生活这一说法,我还真是从这本书里第一次听到,之前在其他的书籍里,包括我们学习的课本知识里,我听到更多的是求偶、交欢、配种、交配等等,完全是一种高高在上的视角,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和语气去谈论动物的繁殖过程。而作者渥雷本看到的却是动物和人类一样有着性生活的需求,虽然目前观察到和有实证的动物种类不是很多,但是至少证明动物并不是冷冰冰完全没有感情的。
二、动物会思考吗?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动物有记忆,但是没有去想动物会不会思考,当然潜意识里是认为动物不会思考。我们常用一句话来形容不动脑筋的人:“吃过睡睡过吃,跟猪一样!”我还经常用“猪的生活”来形容自己惰性成瘾的时候。
但是从本书里看到作者的一个个例子,一个个故事,一条条分析,方才后知后觉的感觉到动物也是有思维的。实际上古人早就发现动物是有思维的,比如我小时候读过的一篇文言文,形容狼的狡猾的: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意思是说两只狼一前一后,前面的假装睡着,后面打洞准备偷袭农夫。
但是我当时读书只知其文不解其意,只从表意知道狼很狡猾也很危险,只在心里留下了对狼恐惧的阴影而已。
有意思的是作者谈到的动物做梦的问题让我想起了初中时候家里养的一只猫,中午太阳高照,它睡在家里的小推车上,中途只见它挥了一下爪子,然后扑通掉到地上,神奇的是它并未醒来,保持着掉下去的姿势,只是砸吧了几下嘴巴。当时的我只是认为这只猫太懒了,当然也太可爱了,掉到地上竟然都不愿动一下。阅读了这本书后方才后知后觉的想到那只猫可能是做了一个美梦而已。
不过我觉得作者写的最精彩的一段是关于蜜蜂的。这可能是因为作者自己拥有了一个蜂箱,所以观察的很仔细。书中写到:它们用”摇摆舞“来交流,通过身体以及翅膀的摆动来告诉其他工蜂蜜源到这里的距离,通过画圆圈来告诉”工友们“蜜源的具体位置等等。
通过蜜蜂我们可以想到其他动物之间的交流是不是也有其独特精彩的方法?只是我们还不了解而已。例如蚂蚁、蝗虫等等。
三、动物和人类谁需要谁?或者说互相需要么?
这一点,我想大部分人的答案是互利共生,和作者的差别不大。但是我想在动物被驯化之前,它们可能是不需要人类的,更多的是人类需要动物。人类需要牛马拉车,需要狗狗狩猎和看家护院,需要各种肉类果腹。但是在动物被驯化之后,可以说是互相需要了,因为如果将家养的牲畜放到森林里,它们也只会是其他猛兽的口中餐而已。
我们不懂动物,更多的是因为我们人类的傲慢与偏见,因为人类的高高在上的感觉。其实我觉得人类这一特性并不仅仅作用于动物身上,与我们人类自身也不时有所体现。作者在书中提到人类将公猪阉割、将小牛角烫掉、将小鸡的喙尖切掉,说实话,除了将公猪从小阉割我见过,汤牛角、切喙尖真的是第一次听说。但是我却知道在很多非洲国家存在割礼的行为,这是人类对自己的同胞所做的事情。所以我说不平等并不仅仅在人与动物之间。
《动物的内心戏》这本书无疑是我们走进动物内心、接近动物、了解动物的桥梁。通过阅读本书我对动物的兴趣不在局限于猫、狗、猪、羊、牛、马、鸡、鸭等家畜家禽,让我对更多的动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深深的感到这也是一门有趣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