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的《差不多先生》,第一次知道是在台湾偶像剧《恶作剧之吻》。剧中袁湘琴的毕业实习去了裕树所在的班级教国文,有一堂考核课上,她要教的内容正是《差不多先生》。
电视剧里,袁湘琴一字一句读《差不多先生》,“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当时心想这篇课文真好,台湾的国小课本能收录这篇胡适的文章,真有水平。顺便也想了一下,如果换成自己要怎么上这篇课文呢?可能我要让孩子们自己想想,“你曾在哪里见过差不多先生?你见到他时,差不多先生做了什么?为什么他做事只要求差不多就好,真得只是因为懒吗?为什么在我们中国到处都是差不多先生?在生活中有没有什么事情,可真要不得差不多先生?而生活中是否又会存在什么事情,真得只要差不多就好?”
当时心想也不需标准答案,只要学生们有兴趣一起思考和讨论,就必定有收获。只要读过就会印象深刻,甚至可能一生都不会忘记,这就是好课文、好教材。
昨天看胡适先生的《容忍与自由》,翻到集子的第二篇就是《差不多先生》,赶紧从头到尾又读了一遍。差不多先生小的时候,妈妈叫他去买白糖,他买回红糖。妈妈骂他,他说“白糖红糖不是差不多吗?”长大后差不多先生在钱铺做事,算账时又把千字写成十字,掌柜骂他,他说“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我们能预感,最后差不多先生一定会自己吃亏的。果然他生了急病,家人去请王大夫没寻到,就把汪大夫请回家来。差不多先生心想,“汪大夫和王大夫不是差不多嘛,让他试试看罢。”结果这下差得远了,汪大夫是个兽医的,把医牛的法子用在差不多先生身上,终究没起作用。差不多先生一命呜呼,绝气前,他又说了一遍他的格言:“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
我最近听说一件事情,某个地方有很多位乡村学校校长,为了方便管理学生,让老师们中午陪着学生一起在班级里吃营养餐。老师原本可以中午回家吃饭休息,但因为学生都留在学校,也就只好一起陪餐,虽没有加班费,但学校的大锅饭也未必不好吃。可能老师想,差不多就好吧。
学生的午餐是国家政策补贴的,然而老师的午餐却没有。要不要向老师收餐费呢?收多少?收了交给谁?校长不太清楚,好像没有文件清楚说明此事。老师们已然这么辛苦,为学校的付出难以计算,现在在学校吃顿饭而已。何况哪天没几个孩子在午餐时请假呢,做的饭经常有剩,老师吃了也是减少浪费。想来想去,差不多就好吧,也许校长们曾这么想过。
国家财政补贴的营养午餐经费,如果学校经营管理良好,不仅学生吃得好,餐费还有结余,年度还能再上缴国库一笔不小的费用。上级没有明确说过老师绝不可陪餐,但也没说必须陪餐。有的学校收了餐费又不知去交给谁,只好先退还老师。还有那么多紧迫的问题没有解决,陪餐这件“小事”只好先摆着,差不多就好吧,也许管理部门也曾经这么想过。
可是突然有一天,有领导发话,绝对不可以差不多,此事必须追究责任。已经扬起的“鞭子”,哪有不落下的道理,落在谁身上呢?自然只能是那些无处躲藏、无还手能力的差不多先生了。
差不多先生,记住教训了吧,以后你还差不多吗?
差不多大人,你看这次能不能也,差不多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