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回想起来,我都强烈的觉得“活着真好”,比如走在大街上汽车哧溜地从我身边擦过,比如儿时不懂事将感冒药当糖一顿全吃了,还有某些个自觉地活不下去的从脑门划过的短暂瞬间。
每每想起当时的场景,背后总是不自觉得泛起一阵凉意令我打颤,仿佛死神就近在咫尺,冷不丁的就能将我拖向万丈深渊。后怕之余,内心则充满了无限的感激之情,感谢上帝的眷顾,更庆幸自己挺了过来。
有一回聊天的时候,同事突然问起“在你的人生当中有没有不想活的瞬间?”
我说:“有,而往往到了这个瞬间,说明我的人生已经不止一件事情令我感到绝望”。
对于我的回答,同事并没有感到十分的惊讶。虽然人们忌讳谈论死亡,但是在每个绝望的瞬间,思想上想要寻求解脱或许是大多数人的常态,所幸人们活着的勇气都比死的勇气强,而事实也证明活着确实真好。
死的行为是一种背叛,背叛自己也背叛亲人,如若是疾病,自然或是意外死亡,那的确也无可奈何,因为在这层被动的关系当中,死的人本身也是受害者。而自杀就另当别论了,它属于主动型,自愿结束生命的行为就好比是哪吒削骨还父,削肉还母一般罪孽深重。
我一直对《倔强》里的那句歌词念念不忘:
我不怕千万人阻挡,就怕自己投降。
虽然它讲的是人生,但其实这也是我对生死的看法,不怕命运捉弄人,只怕自己在苦难面前疲了身,死了心,连一点对生存的念想都没有,最终缴械投降。
关于死亡,尽管很多文字将它形容得很美妙,比如:
将年轻女子的死去形容成“香魂一缕随风去”
将有才华之人的早逝形容为“地下修文”
但在我看来死亡终究是如梦魇般可怕,还是活着比较靠谱。
还记得幸存至今的慰安妇韦绍兰老人曾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她说:
这个世界真好,吃野东西都要留着这条命来看。
她总是喜欢哼这样一句山歌:天上下雨路又滑,自己跌倒自己爬,自己忧愁自己解,自留眼泪自抹干。
在此我套用一句鸡汤语:你若不勇敢,没人替你坚强。虽然道理很简单,但这就是活着的真相。
对于人生而言,活着的理由有很多,就像余华在《活着》这本书的自序里讲的那样:
当一个人选择活着的时候就意味着有了活着的力量,这份力量不是来自于吼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来自于忍受,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也有人说“生命如海,还存在的东西就像是海面上来回飞翔的海鸥,即使它飞的再远,你都知道它就在广阔的天空下,在茫茫的江湖中,这种鲜活的念想是很多人活着的理由”。
但在我看来,每个人都应该给自己一个活着的理由,不用太多,一个足矣,也不用太抽象,来点实在的,比如在活不下去的时候想想自己的孩子,父母或者是那个与你相依为命的人。
东野圭吾的小说《嫌疑人X的献身》里有一句话我觉得讲得很好:
有时候,一个人只要好好活着就足以拯救某个人。
活着的人比死的人更需要勇气,我觉得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不说别的,就现在的独生子女问题就足以说明。
还记得大学时与室友阿毛闲聊,具体当时聊了些什么已经有些记不清了,但是她说的那句话让我沉思许久,她说自己是独生子女不敢死,因为爸妈只有她。
孩子对于父母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用文字确实也可以表达,但是真正的理解还需要自己为人父母才会深有体会,但无论如何自己在做任何决定之前首先要想到自己父母和亲人,如果我这样做,他们会怎么样,或许那时你会有不一样的想法。
当然活着的理由绝非只有眼前的具体事物,还有身边的诗意和满足。
于现在的我而言,活着的诗意在于养几株好看的绿植,和身边的花草说话话亲身感受她们的温暖,撷一个惬意的午后,一个人,一支笔,一本书,只看我喜欢看的故事,只写我喜欢的文字,只为成为一个更好的我自己。
而活着的满足则在于每天都有鲜美的食物填补我因为忙碌而空虚的胃,如此我便可鲜活的感受到这份热气腾腾的关于活着的气息。
任蒙说“每个人都将走向死亡,但死亡绝不是人们来到这个世间的目的”,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至少活着是生活的一种持续状态,而死就只剩结果,最终归于空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