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阅读量并不多,从小学到高中,仿佛我学的一切除了应付考试别无他用。大学时我学的是理科,学习专业课貌似是为了以后从事相关工作,但真正工作后,仿佛这些东西用处不大。
学业的“本业”尚且如此,那么功课外阅读的书籍(技能类书籍除外)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能起作用的可能性更小。
以上是我之前对阅读的认识。现在看来错了不只一点点。
义务教育和大学教育(社科,科学)为我们以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基线。以后的所有学习、工作、实践都是基于这个基线,有这个基线的人和没有这个基线的人在做选择或思考问题时可能完全不同。这个基线有点像科学思维。
而那些课外阅读,一个很大的作用是让我们提前认识到真实的世界(现实的真像并不像读书时想象的那么美好),也让我们能有机会见识人生可能的宽度(尤其当我们阅读世界上卓越的人的经历时)。而了解这些,能让我们把生活过得更好。
近期阅读吴军老师的《文明之光》系列,颇有感触,让我有机会整理下最近阅读的一些收获,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我们应对未来有信心。这里的未来包含人类的未来,国家的未来,你个人的未来。人类告别用大规模战争来解决争端才不到一百年,人类意识到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必要性也才几十年,人类社会将会越来越文明。经济和技术的发展造就了国家财富的积累(中国奇迹),也提升了民众的生活、医疗水平。我们这一代人一定比父母过得好很多,我们下一代人一定会比我们过得好很多。我们理所应当对未来有信心。
2. 阅读让我们能更好地面对现实,并心存敬畏。社会衡量人的标准就看你能创造多少价值,你要接受和坦然面对这个现实,虽略显“残酷”,但足够真实。你不能自己觉得自己曾经怎么怎么样,我就能脱离社会对个人的衡量体系。自命不凡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应有的。读书时我们不曾体验过真实的世界,而阅读能让我们提早进入状态,并为以后做好准备。
3. 阅读能让我们了解人生可能的宽度,而不致于把自己过得太“小气”。生活中,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尤其在你遇到挫折、打击时,不要太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当回事儿。更不要觉得“世界怎么在和我做对” “命运在和我开玩笑”。成人也有“玻璃心”,而玻璃心要不得。当你读到历史上卓越的人所经历和面对的事情时,自己遇到的那点挫折根本不值一提,更不值得放在心上。而恰恰有人,因为没有看到别人宏大而宽广的人生,反而会被自己遇到的一些屁大点事或挫折带进了一条幽暗狭窄的死胡同。
4. 没有绝对的对错。真实的世界不是搞科学研究,不是考试,真实的世界没有绝对的对错。你的选择也没有绝对的对错。你偶尔可能会想,要是当年我怎么怎么样了,今天一定会比现在好很多吧。怀着这样心态的人永远在缅怀过去,却没有着眼当下去争取一个更好的未来。
以上分享的几点比较主观,当然阅读带给我们的远远不只这些。阅读甚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面对世界走好这一生的方法论。不知你是否也有类似的感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