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节日简介
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过年,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 “春节”。
春节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春节象征团结、兴旺,是一个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
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正月初一,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和新的一年的开始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中国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2. 节日起源
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3. 节日习俗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如今的人们除了沿袭以往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4. 节日印象
4.1 小时候
大年初一一起床,就迫不及待地穿上新衣服新鞋子。欢呼雀跃地唱呀跳,感觉一切都是崭新的,新的衣服帽子,新的心情,全新的一天。
还有爸爸妈妈准备的一桌丰盛的早餐。在我们家里新年的第一天一定会有一条鱼,一盘炒红萝卜丝。鱼寓意着年年有余,红萝卜寓意着红红火火。但我们小孩对吃饭一般心不在焉,迫不及待地想出去拜年。胡乱地扒了几口饭后就从餐桌上下来了,然后每人找一个结实的袋子,贼溜溜地跑出去拜年了。
我们那大年初一吃完饭后就各家各户串门去拜年。在拜年的时候,主人会给来拜年的朋友准备些糖果吃或者带走,带走糖果的一般是小孩,除了口袋里装得满满的,我们准备结实的袋子也是用来装糖果的。串过几十家门后,袋子就满了,不得不将赚得的糖果卸到家里,一溜烟又跑出去了。如果在路上碰到其他小孩,我们还会一起比比看谁的糖果多,也会交流一下谁家的糖果好吃,如果没去过这家,一定会重新规划一下拜年路线。
等全村都拜完了,几个一起玩的小伙伴还会组成小分队到处乱串,等身上的糖果吃完了,会组队重新去拜年,俗称去“拜又年”,主人一般不会拒绝的,如果有被我们弄烦的,我们也会不好意思,笑哈哈地跑散了。
4.2 成年
长大以后,大年初一规规矩矩地吃完早餐。会同家族的亲戚一起先到最年长的亲戚家拜年,然后依次拜下来。给家族里的亲戚拜完年后,家族里所有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一起,挨家挨户去串门拜年。现在我们不会拿袋子去装糖果了,小孩也不装了,大概现在各家物资都充盈了。现在主人一般都会给来拜年的男性发烟,我们也就接下烟,然后去下一家拜年。
5. 后记
大年初一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一种全新的气象。每人脸上都有一种不同寻常的朝气,给人奋进、奋发,为新的一年奋斗的力量。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