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在这个世界中,就无法脱离关系。“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人的本质必须以他人存在为前提,根本不可能做到与他人完全隔离,除非只有一个人活在宇宙中,但这个前提其实也不存在。所以,人际关系的状态对每个人都最为重要,影响着我们所有的生活。
01 初始关系的达成
“亲近”是关系中的一种状态,这里所讲的“亲近”是指关系的亲密,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亲密的接近。在达成的亲密关系里,两个人有依赖、信任,互相滋养,有心与心的沟通与联结。
同性或异性的两个人,在关系的初始,经过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之后来到蜜月期。这个时期里,看到的对方是我所认为的“好”- 她/他长得美,她/他很幽默,她/他很有才干,她/他的气质我很喜欢,我们志趣相投,她/他对我很照顾,她/他很温暖,她/他很善解人意……相互吸引,关系美妙,两个人在关系里都很愉悦。
随着两个人在一起的时间变长,关系越来越近,相互暴露地越来越多,彼此相互越来越了解,看到对方的部分越来越丰富,会逐渐发现对方不是我原本以为的样子,还有很多我不曾注意的部分。一起经历更多事情之后,更多地看到对方与自己不同的观念和价值观。于是,相互之间开始有分歧,有冲突,有权力的争夺。很多人会觉得自己对对方所抱的梦幻破碎了,对对方怀疑、失望、怨恨、责备,而自己的真实暴露也带来了对方的对自己的不喜欢、责备或是控制,也在让对方失望,自己陷入到自我怀疑自我评判中。
很多时间,我们的早期经历让我们认为,“只有让对方看到自己的好,才能被对方喜欢”,而亲近让我被对方发现自己所以为的“坏”,无可避免的‘真实’让自己失去对方的喜欢,不仅不能亲近,还会完全失去对方。
双方彼此之间的失望与怨恨、相互控制,要获得对方喜欢害怕对方离去的无法真实,都可能导致我们就此竖起心墙,或是不再投入,不再进一步与对方连结,保持距离,甚至就此分离,或是改变自己去顺从对方,维持着所谓的关系,可这样仍旧无法逃避内心的感觉,厌烦、绝望到放弃,双方心里相互隔离甚至冷漠,逐渐分离…这样更别说亲近了。
02 关系中矛盾的解决
所以,与人越亲近,意味着越要把自己真实的一面展现给对方。要对另外一个人完全真实,对很多人都是非常不容易的。当自己对自己都没有完全接纳,内心对自己的有些部分也难以接受,就会相应地担心自己的这个部分得不得别人的接纳,会被别人不喜欢,被别人抛弃,经历更大的痛苦。所以,要把自己的这些部分隐藏起来,不让对方看到,不向对方完全的敞开,无形中把自己与对方隔开了。
亲近以后,自己对对方有更多的需要,期望对方对自己完全接纳,期望对方全然陪伴自己,期望对方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将自己的心理需要投放到对方的身上,越亲近对关系的要求越高。可是,这个世界上又如何能找到一位与自己完全一样、知道自己所有心里所想的“理想”同伴呢?当这样需要不能得到及时的回应,不是都能得到满足时,又会对对方愤怒和失望…如若没有有效的沟通,没有相互核对各自真实的想法与需要,没有对自己的需求、感受与想法有觉察,就会要么发生激烈的冲突,相互指责控制对方,要么逃避这些负面情绪,最终导致关系的终结。
亲近以后,自己对对方有更多的关注,更容易感受到对方的感受。当对方有情绪时,自己也容易被牵动,如果区分不开,界限不清,就容易把对方的情绪当做自己的责任,充当妈妈的角色,照顾对方的情绪,而自己的情绪也很受影响,因为负担别人的感受让自己有压力,甚至委屈自己,时间长了之后要么不堪重负,想要离开,要么要求对方给予相同的回报,得不到时失望、怨恨、责备对方。
可见,竖起心墙,不去靠近别人,也不让别人靠近,其实是在保护自己啊,让自己百分之百的避免了因亲近而可能产生的种种痛苦:失望、怀疑、怨恨、控制、冲突和被抛弃。
可是,如果一个人不与其他人亲近,始终把自己锁在心墙里,那又会多么地孤独。心里话无人可倾述,内心深处的感受无人述说,举头望去,天地之大,一个知心人都没有…就像“纪念碑谷”游戏里在黑暗中独自面对未知而孤身奋战寻找路途的那个小人,无人依靠,无人陪伴,无人支持,只有自己,无论是迷茫、悲伤、委屈、脆弱、愤怒…无人知道…所有的一切都只有自己扛,伤口只有自己舔,多么多么悲哀。
03 该如何树立健康的亲密关系
其实,我们内心深处永远渴望着与他人的亲密。在我们刚刚来到人世时,孕育在妈妈的子宫里,与母亲为一体,完全被保护与容纳,经历了与妈妈融为一体的美好。无需用力,就可以得到食物,被温暖舒适包围。出生之后,在六个月之前,我们都觉得与妈妈共用一个身体和心灵,不分彼此。可是,在这个过程里,如果,妈妈没有及时回应我们的需求,妈妈离开我们的视线,我们就会觉得“我没有了”,想想那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情,产生多么大的恐惧,对妈妈产生不信任感。或是,妈妈对我们的照顾有条件,我要做得“好”和“乖乖的”才得到妈妈的喜欢,我要照顾妈妈的情绪才能获得关注与爱护,再回不到先前的极为美妙与理想的关系状态了,而且还会形塑出我们在关系中的应对模式。所以,我们总是渴望回到那美好的被完全包容与接纳的状态,被随时满足的状态,但又怕对方随时不见,或是觉得对方对自己的好是有条件的,必须要表现出自己“好””的一面,这种带有恐惧与“面具”的与人接触,怎么也亲近不起来。
所以,亲近他人是需要勇气的,那是“被讨厌”的勇气。不去亲近,是有几率不被拒绝,有几率不用负担别人的需要,有几率不对别人失望,有几率不与别人发生冲突,但也从此再没有机会与他人有心的联结,再没有机会被人真正的看到,再没有机会有人倾诉,再没有机会被别人支持、理解与包容…而尝试去亲近,有一半的几率因为真实而被拒绝或是冲突而分离,但同时也有一半的几率拥有亲近的关系,获得连结。而若因为害怕拒绝,把自己完全圈起来,连一半的机会都被自己关闭了。所以,当我们有勇气去尝试,那一半的机会就向我们打开了。
当我们有勇气去亲近之后,回到蜜月期之后的“争夺期”,来到失望、怨恨、责备和控制的这个阶段,接下来,如果两人都有很强的意愿继续关系,都为这段关系承担起自己的负责,那么就能通过个人的提升,彼此勇敢地打开心墙,自我向内觉察,摸索放弃自我与拥有自我的平衡,触摸各自的界限与面对各自的脆弱,放下盔甲,去彼此理解、分享,对自我与他人都有更切合实际的期望,对自己负责,相互地尊重与认可,接纳如是的自己与对方,从而拥有归属感,建立彼此的安全感。
需要注意的是,关系的双方是活在现实生活中的,所以关系是很动态的,会有前进退回的反复,也就是说两个人的关系会在发展的不同的阶段面对新的挑战,同样也会有机会达到更高的亲密水平。在这个两个人从认识推进到亲密的过程中,个人的向内看,认识自己,自我负责在关系的发展里极其关键,这也是极要勇气的。当我们与另一个人走到这里,既有分明的彼此又有合一的感觉,被看到,被接纳,同时也去看到对方与接纳对方,就此感到这个世界不再是只有自己一个人,对这个世界心里充满了安全感。再回头看看“纪念碑谷”,我们可以自己创造出新的故事:虽然前路未知,周边黑暗,可我知道有人在跟我一样前行,无论我脆弱、无能、错误、迷茫、悲伤、恐惧或是愤怒,我的心是安全的,有她/他随时来与一起我相携而行,手拉手心连心…
“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说,“在人际关系中不可能不受伤,只要涉入人际关系就会或大或小的受伤,也会伤害别人”。所以,亲近别人不是不能,而是我愿不愿,带着恐惧,冒着受伤的危险,承担受伤,仍然勇敢地前行,为自己开创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