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应试之恶
说起应试教育,我相信读过书或是正在读书的朋友们多少有些咬牙切齿。
对于学生来说:
一群六七岁到二十岁左右的孩子们被教育:分数比人品好坏,比异性相处,比别的什么无法量化但会影响你一生的东西都重要。你学习好就是好学生,学习不好就是差生,被鄙视被无视没有女生喜欢你都是应该的。
除了分数,就算好学生也没有人关心你的心理健康、情感发育,至于如何正视自己的情绪,怎样处理同学关系,爱情是个怎么回事,没有人教你,全凭自己摸索。
生而为人,几乎没有得到人的尊重和爱护。
对于老师来说:
教育本是一项塑造人类灵魂的伟大工程,但在应试的压力下,什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知识全面特长显著,只要跟中高考无关,统统靠边站,唯有分数才是真的。
只要学生考了高分,家长称颂,学校颁奖,职务高升。
对于学校和教育部门领导来说:
有高分就有荣誉,就有政绩,就能升官。
分分分,不但是学生家长的命根,也是老师、学校和教育部门的命根。
那么应试教育恶在何处呢?
近十几年来,我国作为教育和经济大国,几乎无缘国际科技界的重大奖项,手中的重要核心技术少之又少。许多人为此开始从最根本的基础教育反思,应试教育成为万夫所指的罪魁。
因为应试教育,学生在长期的压力、紧张、竞争之下形成了恶性的条件反射,在心理上将学习和厌烦、焦虑等负面情绪捆绑。绝大多数人毕业后就开始厌学,不读书不思考,丧失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探索欲。甚至有学生不堪重压,心态严重扭曲,然后走上极端。
因为应试教育,学生始终聚焦于应试技能而非知识和思维方法,学习变成了追求标准答案,学生没有培养深入思考的能力,无法理解复杂的现实世界。以至于很多人一脱离试卷,在社会中面对实际问题时完全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支撑其解决问题。
因为应试教育,所有高考无关的科目都被视为旁枝末节,体育、美术、音乐这些能够丰富人生的重要课程统统靠边站,更讽刺的是,若有文理分班的话,连之前那些“主课”也变成了旁门左道。
应试教育,简直就是扼杀青春的一杯毒药。
02 不得不如此
从我高中毕业到今天也有十多年了,中学教育的现状有所改观吗?
在帝都这样的国际大都市,每年六七月,重点中学比拼的仍然是中高考成绩,各种为学生补课的教育机构鳞次栉比。再看看各地高考学子,我们喝的是鸡汤,他们喝的是鸡血!
以前的高考励志标语是:“父母养育辛苦,报恩唯有苦读”,或者“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休”,与今日之雷语相比,太过温情脉脉。
“提高一分,干掉千人”
“进清华,与主席总理称兄道弟;入北大,同大家巨匠论道谈经”
“少壮不努力老大当屌丝”
“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否,滚去学习”
以前我以为全国中学翘楚是黄冈中学,出了湖北方知山东才是名副其实的学霸大省,今天,山东隔壁的河北俨然有后来居上之势。著名的衡水二中无论知名度和升学率,已经完全将黄冈中学甩在身后。我开车走过全国十几个省市的高速,唯有河北省高速上的广告牌是省内各大重点中学。
如今为高考而奋战的孩子们,他们哪里把自己视为分数的奴隶,哪里把高考看作痛苦的煎熬。他们的状态,更像是决战前杀气腾腾的战士,或者即将扑向猎物的饿狼。高考对于他们来说,是考验更是机会,而且是改变人生命运,通向人生赢家的唯一机会。
难道应试教育不再摧残人性,不再面目可憎?难道今天的孩子们比我们那时候更能打更能扛?
不是教育变了,也不是孩子变了,而是时代变了。
在我上中学的年纪,国家还不是太发达,学生们贫富差距也没那么明显,尤其是在内地四线小城里,有钱人的孩子也不会坐轿车上下学。但是在今天,信息的广泛传播将阶层的差别在方方面面剧烈地放大。
无法想像一个欠发达省份小城里工薪阶层的孩子在看到北上广的同龄人家有豪车别墅、能经常出国旅游,得名师指点学习时,会是怎样的震撼。
阶级鸿沟已成为底层人民心中永远无法弥合的伤痛。
我去过很多国家,发达国家有健全的制度和福利,不发达国家有宗教信仰,他们每个普通百姓都不必活得太累,想奋斗也可以,想安安稳稳也行。
而中国人无论男女老少,几千年来都活得太焦虑,就像涨潮前海岸边的螃蟹,只有不停地往高处爬,才能免于灭顶之灾。很少有国家像我们这样对成功有深入骨髓的饥渴。
时代变在哪里?
从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国力与日俱增,人民的生活水平步步提高。但最致命的是,财富的增长并不平均,不是每个国民都能享受到发展的红利。具体表现在,一二线城市占据了太多的优质资源,而广大城镇和农村但没有得利,反倒有可能被周边大城市吸血。
这样的大环境自然会投射到孩子们身上。
在我的中学时代,身边就有很多励志哥,他们往往出身贫寒,性格自卑,有的人甚至把皮鞋和草鞋挂在墙上,激励自己要么享受富贵要么堕入贫穷。今天的孩子只是比我当时表达得更加直接。
毕竟当今中国,虽然阶层固化越来越严重,但穷孩子还有一定的机会。如果中国实行美国式的制度,一流大学私立化,高昂的学费就会让很多寒门子弟望而却步。然后大学招生改为考分+特长+推荐信,家境优越的中高层家庭子女就会将升学机会完全挤占。
那么这样一来,应试教育还那么可恨吗?当然不会,有谁会去恨那个能让自己鲤鱼跳龙门的,几乎是唯一的机会呢?
在这个美梦之下,一切苦和累还有委屈压抑都显得很值。
你们所憎恶的应试毒酒,不成想却是广大平民子弟的命运解药。
前几年,在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市,曾有一位身着阿玛尼西装的英俊少年步入市政协大会堂,代表全市少年儿童向与会的委员们讲述孩子们的心声。
少年呼吁:“不要让一张考卷决定了孩子的未来”。
这话错了吗?不仅没错,而且很对。然而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少年一言既出,骂声四起。
骂他的理由无非是:
一个富家子弟,凭什么代表广大寒门少年?
我们贫寒子弟玩得起琴棋书画吗?除了考卷,还能靠什么去跟你们竞争?
你们这些高高在上的二代占尽了社会优质资源,还想不要被考卷所羁绊,那我们老百姓的孩子还有上升通道吗?要甘心为奴吗?
上图中的标语竟明目张胆地公布在校门口,这是何等的功利、扭曲和畸形。
高富帅是错吗?官二代有罪吗?他们能够凭借父辈的资源在竞争中获得先发优势,但这并不违法,甚至不违背道德。我们今天的努力奋斗,不就是想让孩子将来过上富裕的生活吗?
人为地把其他人划到对立面,然后煽动仇恨和不满,这是唯恐天下不乱的暴戾思想,五十年前那场旷世浩劫中的红小兵们就是这样想问题的。这样的想法很错误,很危险,一个不尊重他人人格和私有财产的社会迟早会陷入动乱。
少年们狂躁和冲动的背后,是时代变迁的巨大阴影,谁也不想因为出身和地位就沦为社会底层,失去上升的资格。
03 怎么办
从朝廷到民间,并非所有人对此麻木不仁。国家教育部门的最高决策者们其实深知应试教育之弊端,并且几十年来一直在尝试改变。
世纪之初就有高考改革,将传统的五门改成了3+X,在命题上则偏重于多学科交叉和用理论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试图以高考的指挥棒引导中学教育去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应用能力。
但在我看来,只要高考不变,这样的方式只会增加学生更多的课业负担。
倒是原先的生物和地理被列为高考科目后,科任老师一夜之间从龙套跃升为主角,从此翻身农奴把歌唱,整天喜不自胜。
也许是感觉高考改革并不给力,从2003年起,全国高校开始试行一定范围内的自主招生。
只要是提前通过高校自招的学生,在高考分数上可以给予照顾。但这样操作的公平性和透明性远非高考可比,高校考什么,能照顾多少分,并没有硬性的规定。这不今年就曝出北大给一位健美操特长的女生开出降200分录取的“高价”,这样的大放水自然引起公众的广泛质疑。
在中国,教育问题一旦与升学、前途命运这些利益相捆绑,就会变得异常复杂,不管如何改革,总会牵动社会各方得益,引发矛盾和冲突。
中学教育的终点站是高考,高考是为了上大学。如果大学招生制度变了,高考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那么还指望着靠高考改变命运的广大青年该何去何从?
其实单纯从教育的初衷来说,高校当然有很大的自主权去招想要的学生,考分只是参考之一,其他方面的素质也很重要。比如动手能力、才艺特长,这些对一个人今后的人生之路的重要性举足轻重,但却难以用考分来衡量。
众所周知,无论学生、家长还是老师,乃至整个社会,都希望孩子们的负担少一点,学习更快乐一点,能学到的有用的知识更多一点。可是这一切怎么操作?怎么量化?在以高考为主的招生制度的大前提下,不管学生学得是否轻松快乐,只要分数少一点,学生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学校不满意,谁敢去顶这个改革的雷?
高招改革之所以迟缓,正是因为怕广大青年失去晋升之路,因而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但社会终究还是在发展,也只有依靠发展才能逐步解决问题。
在我上学的年代,除了其个别优秀生能得到保送,高考几乎是所有高中生唯一的通道。千军万马闯独木桥一点也不夸张。
时至今日,情况已然大大不同。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很多原有的社会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青年人不再以吃皇粮、有编制为荣,去一线城市打工,学手艺吃技术饭也是条不错的出路。尤其现在读大学开支巨大而大学生毕业后又难保就业,上大学的性价比大不如前。对于中低收入家庭,确实应该好好计算这其中的风险和收益。
另一方面,中国与世界的日趋接轨,出国上大学也成为越来越多城市家庭的选择。
同时,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在未来几十年里,年轻人越来越少。即便放开生育,中国也会步其他发达国家的后尘,进入低生育率时代。
无论是官二代、富二代,还是贫二代,他们都没有做错什么。
一切争斗的根因都是资源分配不均。注意,是不均,而不是不公。
但是随着国家的发展,我相信这个问题会得到解决。
社会越发达,就越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高考只是选择之一。
其实很多人也有感触,拼命地学习,倒头来混得还不如有些当年的学渣。因为社会就是如此多元化,每个人都有成才之路,当年的执念可能几十年后只剩一场空。
另外国家应该逐步开放教育市场,让民间资本满足教育资源的缺失。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历史已经证明,市场是解决供需问题的最佳手段。
最根本的方法是把蛋糕做大,让有志于学习的同学有学可上,让需要谋生的年轻人能得到专业培训。而不是再让那种无数学子拼得你死我活去争少数的教育资源的零合游戏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