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说话和考虑问题合乎法度,招求一些贤良人士辅佐自己,那就足可以有小的声誉,但还不足以耸动群众的听闻。
謏:xiǎo,小有声音。
发:发布。
虑:谋划。
宪:法令。
动:触动,感动。
2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礼贤于德行贤良的人,亲近于才艺广远的人,就足以耸动群众的听闻,但还不足以教化臣民,成其美俗。
就:接近。
体:亲近。
化:教化。
体远:关爱贫贱出身的寒士。
就,是接近的意思,体,是体察关爱的意思。
远是疏远的意思,指的是贫困孤傲的才徳之人。
因为这是给统治者讲的,所以寒士属于远,离帝王远。
3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处于君位的人如果要教化臣民,成其美俗,这一定要通过学习呀!
君子:古称地位高的人,后称品德高尚的人,下同。
乎:这里作感叹词用,相当于“啊”。
4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不会明白儒家至道。
道:古今异义,这里指儒家之道。
5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要把兴办教育作为首要任务。
6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尚书·兑命》篇中说:“由始至终要经常想着学习先王正典”,这就是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呀。
君:作动词用,统治的意思。
兑:yuè,亦作“说”。
兑命:《尚书》中的一篇。
典:主也。
7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然有美味佳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
佳肴:肴,煮熟的肉。佳肴,泛指美好的菜肴。
旨:味美。
8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9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深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德行不足,教书育人之后才知道自己学识不通达。
10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自己德行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学识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奋勉。
11 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长:促进。
12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尚书·兑命》篇中说:教育别人所起到的效果,其中一半就是使自己增长德行学识。这就是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呀。
前一个“学”字音xiào,本字读作“斅”,意思是教育别人,后一个“学”字音xué,意思是向别人学习。
13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古代设学施教,每一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一党设有学校叫庠,每一遂设有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有大学。
庠:xiáng
术:suì
(1)“塾、庠、序、学”都是学校的名称.
(2)家有塾:据《周礼》所载,百里之内二十五家为闾,同居一巷,巷首有门,门旁有塾.“家有塾”即指民在家之时,朝夕出入,都能够在塾中受教.
(3)党:据《周礼》,上古五百家为一党.
(4)术:当为“遂”.遂是古代统辖五县的行政区划.《周礼》称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一遂.
古代设学施教,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一“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
周制:离都城百里以内的行政区划为:每五家为一比,五比为一闾(二十五家),四闾为一族(一百家),五族为一党(五百家),
五党为一州(二千五百家),五州为一乡(一万二千五百家)。
14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新生每年都可入学,隔年考试一次。
比年:每年
中年:隔一年
考校:kǎo jiào。
15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第一年考察学生离析经文义理和辨别志向所趋的能力;第三年考察学生是否尊敬师长,能否和学友和睦相处;第五年考察学生是否广学博览,亲敬师长;第七年考察学生在学术上的见解和择友的眼光,称之为“小成”。
离经辨志:清代学者黄以周《离经辨志说》中指出:离经,专以析句言;辨志,专以断章言。
16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第九年考察学生是否能够触类旁通,知识渊博通达,临事不惑,不违背老师教诲,称之为“大成”。
知类通达:闻一知十,举一反三。
17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然后就足可以教化臣民,移风易俗,使亲近的人心悦诚服,疏远的人人心归附。这就是大学教育的纲要。
说:yuè,悦。
怀:向往,归顺。
强立:坚强的意志。
18 《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记》中说:“幼蚁时时学习它。” 这就是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呀。
《记》:古书。
蛾:蚁。
蛾子时术之:蛾,同蚁。术,效法。意为小蚂蚁学着不断地衔土,能堆土堆。
幼蚁时时术学衔土之事,而成大垤,犹如学者时时学问,而成大道
19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大学开学时,官吏身穿朝服以素菜祭祀先圣先师,教育学生求学要首先具备谦虚和恭敬的态度;
弁:biàn
皮弁:天子或士的礼服。
20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在祭祀时,齐颂《小雅》,练习三首(指《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从学习像这三首诗所描述的长幼有序,各自劝励那样去做官开始;
宵:同小。
肄:yì
21 入学鼓箧,孙其业也。
学生入学时乐师的助手击鼓召集学生,然后发放盛有所发经书的书筐,这样是为了让学生恭顺于学业;
箧:qiè,竹箱。
孙:以逊顺之心。
鼓箧:1.谓击鼓开箧,古时入学的一种仪式。 2.借指负箧求学。 3.借指经业、学术等。
22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夏楚两件东西,是为了让学生害怕,用以整肃学生的威仪;
夏楚:1.古代学校两种体罚越礼犯规者的用具。 后亦泛指体罚学童的工具。《礼记·学记》:“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郑玄注:“夏,槄也;楚,荆也。二者所以扑挞犯礼者。”《明史·职官志二》:“有不率者,扑以夏楚;不悛,徙謫之。其率教者,有升堂积分超格叙用之法。课业倣书,季呈翰林院考校,文册岁终奏上。” 清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尔敢下,我且以夏楚扑尔。”2.泛指用棍棒等进行体罚。多用于对未成年者。《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绍定四年》:“后性庄严,颇达古今。 金主已立为太子,有过,尚切责之;及即位,始免夏楚。” 清蒲松龄 《聊斋志异·张诚》:“午前不知何往,业夏楚之。” 林纾《薛则柯先生传》:“若将归,当请杖於若母,吾不忍夏楚若矣。”
23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
夏祭之前天子诸侯不视察学校,不考查学生经业,是为了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按自己的志愿去学习;
禘:dì。1.古代帝王或诸侯在始祖庙里对祖先的一种盛大祭祀:“王者~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
2.古代宗庙四季祭祀之一。
卜禘:夏祭叫禘,禘前要卜问,故称卜禘。
24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
教师时时观察学生,而不加以指导,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让学生在心里翻来覆去的思考,直到怎么想也想不通,想来想去都无法表达时,才去启发,这样学生才会牢牢地记在心里;
25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如果有疑难问题必须请教老师时,则推举学长一人请教老师,初学者只可以听,不允许插嘴,教育学生要知道谦让,长幼有序不能逾越次第。
躐:liè,同后文“陵”,超越。
26 此七者,教之大伦(纲要)也。
这七点,教学的宗旨呀。
大伦:纲要。
27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记》中说:“凡学习,想做官的先学习管理,想做学者的先立志。” 这就是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呀。
28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大学的教育,要让学生时时练习,一定要用先王正典进行教学,休息一定要有固定住处。
29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
学习的关键在于练习基本功,学习音乐时,如果课余不练习基本指法,课内就不可能把琴弹好;学习诗书时,如果不依靠课余广泛练习比喻,课内就不能学好诗书;
操缦:杂乐。
安:善于。
博依:音律,亦作比喻讲。
30 不学杂服,不能安礼。
学习礼法时,如果课余不学习各种场合办事应酬的规矩,课内就学不好礼仪。
杂服:各种礼服,亦作洒扫应对讲。
31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总的来说,如果对这些课外的操缦、博依、六艺不感兴趣,就不可能对《诗经》、《尚书》等正典感兴趣。
32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所以,君子学习的方法是:时刻放在心上,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学习,休息时也要做与学习有关的事情,哪怕闲暇旅游时也要牢记学习。
33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这样,才能潜心于学业并亲敬师长,与学友和睦相处并深信所学圣贤之道,即使离开师友也不会违背。
34 《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尚书.兑命》篇中说:“一个人只要能做到敬重圣贤之道、逊顺于学业、时时练习、立即行动,他就会学业有成。”这就是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呀。
厥修乃来:他的学业就会有成就。厥,他的;修,所修之学业。
35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
今天的教师,单靠朗诵课文,大量灌输,一味赶进度,而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致使他们不能安下心来求学。教人不能因材施教,不能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呻其占毕:朗读课文。呻,朗读;占,同觇(chān),注视;毕,竹简,古代的书是刻在竹简上的。
及:急迫。
数:读朔,次数频繁。
36 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教学的方法违背了教学的原则,提出的要求不合学生的实际。
悖:违背。佛,拂逆。
37 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
这样,学生就会痛恶他的学业,并怨恨他的老师,苦于学业的艰难,而不懂得它的好处。
隐:痛恶。
疾:怨恨。
38 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虽然学习结业,他所学的东西必然忘得快,教学的目的也就达不到,其原因就在这里啊!
刑:成功。
39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大学教育的原则:在青春期之发育前进行教育叫做“防止叛逆”;在德行和学业有所成就时进行教育叫做“及时”;不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教育叫做“顺利”;相互琢磨师生的问答从而达到各自理解叫做“观摩”。
孙:顺应,合乎规律。
40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这四点,教育成功的基础呀。
41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
问题发生之后再设法禁止,则学生会产生强烈抗拒心理而没有效果;
扞:hàn。
扞格:坚固不易攻破。
42 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如果错过了最佳学习时机才去学习,即使勤奋刻苦也难有成效;
43 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如果教学杂乱无章而不能做到循序渐进,则教学会陷入混乱而学生学习没有成效;
44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如果独自冥思苦想的学习而没有学友相互切磋,则会学识浅薄见闻不广;
45 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与品行不好的朋友交往会学到一些坏习气而违逆师长的教诲;从事一些不正经的交谈会荒废学业。
燕朋:不正派的朋友。
燕辟:淫邪的谈话。
郑玄注:“燕犹亵也,亵师之譬喻。”
孔颖达疏:“燕譬废其学者,譬,譬喻也。谓义理钩深,或直言难晓时,须假设譬喻,然后可解。而堕学之徒,好亵慢笑师之譬喻,是废学之道也。”
陈澔集说:“燕游邪僻,必惑外诱,得不废其业乎?”
汉贾谊《新书·傅职》:“天子燕辟废其学,左右之习诡其师。”
澔,古同“浩”。
46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这六点,教学失败的原因呀。
47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立志从事教育的人如果既懂得了教育成功的经验,又懂得了教育失败的原因,然后就可以胜任教师的工作了。
48 故君子之教,喻也。
所以教师的教学就是让学生明白道理。
喻:启发诱导。
49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引导而不威逼,劝勉使学生增强意志力而不严加管教,适当启发而不将结论和盘托出。
道:dǎo,同导,诱导。
强:劝勉,勉励。
开:指示门径。
50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引导而不威逼则师生关系融洽,劝勉而不严加管教则学生会感到学习是件轻松愉快的事,适当启发而不将结论和盘托出则学生会用心思考。
51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如果能做到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并且能够用心思考,这样的教师就可以称得上一个善于教书育人的教师了。
52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学生在学习上经常有四种过失,教师一定要清楚地知道。
53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这四种过失是:或者失于贪多而不求甚解;或者失于不求进取,知识面狭窄;或者失于把学习看的太容易,一遇到问题就问师长,从来不深入思考,结果就像没有学过一样无知;或者失于遇到问题从来不问师长,只是停下来独自冥思苦想,而最终仍然迷惑不解。
54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产生这四种过失的根源,在于学生的心理特点各不相同。
55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懂得了学生的心理特点,然后才能补救学生的过失。
56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教学,就是发扬学生的优点,补救学生的过失。
救:帮助克服。
57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
擅长唱歌的人,能使人情不自禁地跟着他唱;
58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擅长教学的人,能使人不由自主地继承他的志向(如今人继承周、孔志向)。
59 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如果一个教师的语言简洁而透彻,含蓄而妥帖,很少用比喻而且容易明白,这样的教师可算是善于让人继承他的志向了。
臧:完善。
60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时感到难易不同,从而看出学生的资才的好坏,然后能做到分别情况,对学生多方面的启发诱导。能够多方面启发诱导,才能当好教师。能当好教师才能做官长,能做官长才能当人君。
至学:求学。
美恶;这里指天资的高下。
博喻:广泛晓喻。
61 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
所以从师学道,就是要通过学习使自己具有君德。正是这个缘故,选择老师不可不谨慎。
62 《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
《记》中说:“三王四代没有一个选择老师不谨慎的。”这就是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呀!
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
四代:指虞、夏、商、周四个朝代。
63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大凡求学时存在的问题,尊敬老师是难能可贵的。
严:尊敬。
64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尊师才能重道。重道才能使人敬重学业。
65 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所以君王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臣子的有两种情况:当他在祭祀中作为祭师时,则不以臣子相待;当他作为君主老师时,则不以臣子相待。
不臣于其臣:不用对待臣下的礼节来对待其臣。
尸:祭主。
66 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根据大学礼制,给天子授课,授课的臣下无需北面而居臣位,这就是为了表示尊师重道的缘故。
诏;召见。
67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轻松,而教学效果反而加倍的好,学生跟随着老师学习更把功劳归于老师教导有方。
逸:安闲,这里指费力小。
功:效果。
庸:功劳。
68 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勤苦而学生收效甚微,学生跟随着老师学习还要埋怨老师教导无方。
69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
善于提问题的人,就像木工砍伐坚硬的木头,先从纹理较顺的部位着手,再砍坚硬的节疤一样,功夫到了,学生就可以轻松地理解。
攻:治,指加工处理木材。
节:树的枝于交接处。
目:纹理不顺处。
说:同“悦”。
70 不善问者反此。
不善于提问题的人恰恰与此相反。
71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
善于回答问题的人就如同撞钟一样,用力小,钟声则弱,用力大,钟声则强,等到尽力撞击时,则发出最为洪亮的一声。
从容:同“舂容”,即撞钟。
72 不善答问者反此。
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恰巧与此相反。
73 此皆进学之道也。
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呀。
74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
自己没有领悟经文义理,只记住一些别人观点,到上课时为学生解说的人,或者学生没有问就给学生谈自己见解的人,没资格做教师。一定要等到学生问问题之后,再根据学生的问题加以解答。
记问:凭记忆力掌握知识。
听语:听取学生的问题并解答。
75 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学生没有能力提出问题时,则一定要等到学生非常想明白,怎么想也想不通时,才加以指点;老师指点后学生仍不明白,只好暂时放弃指导,以待将来。
76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
高明的冶金匠的儿子,一定要先去学缝皮衣;
冶:冶铸金属的工匠。
裘:皮衣。
77 良弓之子,必学为箕;
高明的弓匠的儿子,一定要先去学编簸箕;
弓:这里指造弓的匠人。
箕:簸箕。
78 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
刚学驾车的小马都先拴在车后,让小马在车后跟着走。
始驾:开始训练小马驾车。
车在马前:意思是说小马跟在车后,习惯之后才到前面开始驾车。
79 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君子懂得了这三个例子反映的道理,就可以立定求学的志向了。
80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
古代的学者,善于对不同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然后汇总为一类。鼓声不在五声之列,而如果没有鼓声则五声就没有谐和之节拍;
丑:比。
比物丑类:比较同类事物,以做到触类旁通。
当:比得上。
声:指古代音乐中的宫、商、角、微、羽五大音阶。
81 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
水色不在五色之列,而五色如果没有水调和,则不能分明;
五色:青、黄、赤、白、黑五中颜色。
82 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
学习虽然比不上五官,但是五官不经过训练,就发挥不了作用;
五官:指人体的耳、目、鼻、口、心五种器官。
83 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教师虽然比不上五服之内的亲属,但是没有教师的教诲,五服内的亲属就不会亲密起来。
五服:斩衰(cui)、齐(zi)衰、大功、小功、缌(si)麻五种丧服。它们分别用以表示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
84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
君子说:“德行很高的人不限于担任某一种官职;普遍的规律不仅仅适用于某一件事物;真正守信不必盟约发誓;天时变化的时间并不相同。
大时:天时。
85 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
君子领会到这四点,就可以立定以学为本的志向了。
本:根本。
86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三王祭祀百川的时候,都是先祭河而后祭海,因为河是水的源头,海是水的归宿。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委:众水汇集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