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自诩爱看书的人,偶尔也曾写点小文,但总是写到两三百字就卡住了,感觉要说的点已经很是清楚,再写点什么好像画蛇添足,搁笔不写又觉得心中还有万千情绪还没来得及抒发,于是就在写与不写之间左右纠结。放弃心有不甘,提笔阻碍重重。
而阅读有一种如海绵吸收知识般的快感,像是饥渴的人吞噬美食一样的满足。有时候还会有一种上瘾的刺激,我需要不断的阅读来刺激疲惫松弛的神经,拿到一本的颇对胃口的书,会舍不得一口气读完,读完一段,会满足的掩卷回味,任凭书中的意象在我的脑海中磅礴穿行,直到慢慢地消散,剩下空虚空洞的我,继续寻找下一次的视觉盛宴……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沉迷于这种方式的阅读,有时我觉得自己内心丰盈,幸福地无所畏惧,那是书中的意象充斥大脑的时候,我感觉自己是与意象中的世界一体的,于是也跟着意象一起强大起来。当意象退散,我又回归空洞乏味的自己,我不忍心面对这样卑微懦弱的自己,只想迫不及待地寻找新的阅读刺激。
我终于意识到这样的阅读是对真实自我的逃避,只是一种看起来很努力的行径,我以为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是一种看风景的捷径,事实上只有真实的我和真实的风景之间才是最短的直线距离,途径再多他人的风景,只是绕了更远的路。
这才是为什么听了再多的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所在,道理如果没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那就还是别人的道理,于我自己的生活没有意义。
如果说对外的吸收是一种上瘾的毒,那么能解毒的恐怕只有对外的输出吧。抱着这样的想法,尝试了一次21天打卡写作,很不幸,我还是持续地卡壳在300字大关,21天中唯有一篇旧文取得了关注和喜欢,那些我每天临时发挥的,立意新颖的,想要一鸣惊人获得赞赏的,都无一例外半途而废了。打卡写作结束后,我很长一段时间我不再写作,我以为是自己吸收积淀的还不够,还需要更多的阅读,于是又再一次陷入恶性循环。直到有一天,突然感觉有很多情绪在心里冲撞,有一些支离破碎的句子想要喷薄而出,但是现实生活中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人可以诉说。于是我在心中假想了一个内心强大,温柔包容的自己,写下了《Tina,我想和你说说话》,这一发不可收拾,就像泄洪的闸门打开了,我终于找到了直抒胸臆的那一条路,写作不破300字的魔咒终于解除了。
回想来路种种,归根结底都在于我能不能直面真实的自我,以一种向外求索的态度逃避自己。当我放下了被丰盛意象鼓吹膨胀的假我,拥抱真实懦弱的真我,我宽慰她,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于是我真正体验到了阅读的欢愉;当我放弃了想要一文成名的执念,不再刻意的塑造什么,只是忠于内心真实地表达自己,我的思维再也没有字数的束缚,那些字,就像从心田长出来的绿草,茂盛充裕,那是真实的生命力。
分享一首喜欢的诗
莱蒙托夫《一只孤独的船》
一只船孤独地航行在海上,它既不寻求幸福,也不逃避幸福,它只是向前航行,底下是沉静碧蓝的大海,而头顶是金色的太阳。将要直面的,与已成过往的,较之深埋于它内心的皆为微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