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三大难题:
一, 记不住。明明读了很多书,但是就是记不住,感觉读了跟没读一样;
二, 找不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等到自己需要一个材料证明自己的观点,却忘了出处,不知道到哪里去找,不知道在哪本书;
三, 累断腰。买书太多,收拾太累。搜索困难;
就是建立一个自己的读书笔记库,这样比较方便搜索;
作者举例是kindle配合印象笔记,这当然是很好的方法。下面,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其实就我自身来看,这三点表现的还不是很明显,我最大的缺点是买的书太多了,看不完,很多书还躺在箱子里未拆封。可当时想的就是趁着活动多屯一些好书,不趁便宜的时候买什么时候买?说到书的囤积和阅读问题,其实这是两个问题:
一个是到底能不能囤积书?我觉得,可以。为什么不囤积?只要是好书,买到手里总是放心的,这样才能在想看的时候看;
第二个才是囤积的书如何消化的问题。其实我是比较讨厌那种把书立刻用起来的说法,什么书可以立刻用起来?专业书,学会一项技能,学会了就马上可以用。但是,请问譬如《西方哲学史》这种书你用不用的起来?摘抄也做了,笔记也写了,可是马上用起来,麻烦了——用到哪里去?对于这种书,如果能够改变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哪怕全文都遗忘了,可是效果已经达到了,那就行了。其实这种文科类的书籍要的是体验,整个都体验过了,那就不一样。比如《红楼梦》每一遍看的感觉都不一样,这就是体验啊,你不能说我把《红楼梦》全文都背过了,重点都划了,人物关系都弄清楚了,所以这本书我读够了。
好书,就有这个优点,你明知道剧情,明知道一切,可是你还是会读下去。这才是好的体验。这个,也就回答了那个记不住的问题。如果是文科类的书籍,记不住就记不住了,那种美好的体验才是重点,而不是记住什么。
“书到用时方恨少”这个问题我倒确实很少遇到,大概因为写的东西都是需要自己创造的和去记忆里检索的吧,所以感觉没什么障碍。不过确实很羡慕那种普利策奖之类的东西,就是非虚构写作那一派的,数据引用不能出错吧?作者出处不能出错吧?引文、出版社、图书编号等等这些硬性数据统统不能出错,这就需要一个资料库了。
那么,电子资料库和手写资料库有什么不同呢?电子资料库的优点显而易见,那就是方便检索,随身携带,永不丢失(几乎);手写资料库的缺点很明显,查找的时候不方便,不记得写在哪里了,而且本子的容量是有限的,如果笔记很多,就会忘记了在哪一本上,而且不方便携带,容易丢失;
但因为这样我就不用手写笔记了吗?不会的。
为什么?还是因为体验。其实如果是自己手写的笔记,肯定会有印象,大脑这东西很神奇,你自己写的笔记总会有一些模糊的印象,这样按图索骥,就会找到自己想找到的片段,只不过没有电子搜索那么快速便捷罢了。不过正因为没有电子搜索目的那么强,你在检索自己的手写笔记时,肯定会有意料之外的惊喜,因为大脑就是这么奇怪,你明明在查找A的东西,可是看着看着,B、C等等内容却给了你不同的想法,说不定完善了你当初要写的东西,或者,给以启发,这一点,确实是目标明确的电子搜索很难做到的。
而且,体验——为什么说体验,因为,人在手写东西时会用到脑子里的一部分,只要不是非常抗拒,其实都是边读边写的,这样本身就可以作为摘抄的筛选,而且也加深了自己的印象。而用到脑子的那一部分,也会加深大脑的开发程度,这一点,不知道电子文稿有没有?
但是,因为毕竟手写笔记不方便携带,最后要解决的就是遗失问题,如果丢了怎么办?所以我觉得,如果笔记真的非常重要,还是有敲打到电脑里的必要,这样既保留了手写稿子,同时也增加了便利。
读书数量的问题怎么解决呢?我现在可以很有自信地说一句,这是一个伪问题。读书读的多又怎么样呢?还不是糊涂蛋。读书如果是为了攀比数量,那么,读《故事会》的速度应该是最快的,还要比快,那就看漫画了,那更快,最好别带文字,只有图画,这样不是很方便吗?
所以,读书根本不是用来攀比数量的。
这个问题,我觉得也得分两种情况来说。
一, 专业书。如果是专业书,也会有好坏之分,就算读的全都是好书,也有个合不合胃口的问题,而且,专业书是需要消化的,如果不消化,光是看数量的增长,其实没什么意义,如果真的消化了,你消化的速度真的那么快?一年三百本?你那是拉肚子;
二, 非专业书。这里说的基本就是文艺类书了,其实就还是体验,我们读小说一是为了剧情,二就是为了体验。有人说电影让我们的寿命增长了几倍,因为我们能够通过电影体验到很多不同的人生。小说又何尝不是呢?既然是体验,体验的越多当然越好,可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囫囵吞枣地急匆匆从景点拍照留念就走,和深入体验群众生活每天写日记是完全不同的,从这一点来说,我也不认可只是攀比读书数量。
以前不懂事,看到某人一年读书三百本,哇!好厉害!好可怕!落后了,拖后腿了!现在想清楚后完全没有了这样的想法,尤其是这次又重新读了一遍《三国演义》,期间不是还赞叹,读书真的要读经典,因为值。一本经典的书,读几十遍也不会觉得厌倦,而且每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感悟。可是如果是那种一天就看完还号称汲取完了精华的书,读来做什么?
拆书帮的那些东西我也做过笔记,个人认为只适合用来阅读专业类或者商业类的书籍,比如现在有个技术难题需要解决,那就可以查阅相关的书籍,或者要提高一下自己的商业礼仪水平,那么也可以对照一本书查看自己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而不是只是攀比数量的增加。
最后还是想记录一下李笑来先生讲过的一句话:“随便看看就行的书,看来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