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士人初登第,必展欢宴,谓之烧尾宴;又说鱼跃龙门,化身为龙时,须以雷电烧其尾,才得以成龙。古人行事浪漫,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寓物言志,才有了“烧尾”这个传奇的意象。
清·钱谦益《次刘渔仲留别韵》:坐甲裏粮师日老,拂衣掷砚计全疎。黄卷秋灯烧尾客。绿窻朝日画眉人。说的就是一人登第,家中亲友寄予前程似锦的期愿,便摆烧尾宴。这份谦恭,不似年少轻狂。一方庆贺,一方用心良苦,唯愿青年才俊断掉心中贪欲的短尾,以己之长,奔向荆棘密布的前路。
唐·许浑《晚登龙门驿楼》:青嶂远分从地断,洪流高泻白天来。风云有路皆烧尾,波浪无程尽爆腮。讲的就是有多少人烧尾龙龙,又有多少人曝腮于路途。鲤鱼千千万万跃上龙门,不过是为了成为一条真正的龙。风云有路,波浪无程,这也是一份曝腮之痛后的清醒与淡然。
唐·王建《全唐诗卷》:花落烧第眼,而破到家程。去尾犹向东,不与少年同。全诗之意便是鱼跃龙门,必忍痛烧尾。然身外之尾易断,心中之尾难断。当你果断决绝之后,才可骑云作马,乘风而行。多少有志之士以梦为马,烧尾求生,载着梦想策马至杳冥。
鱼跃龙门,且为贺。但人生漫长,便是所求,至性至生,断不可一个无头尾而不兼顾,定然难以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