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或许大家都已经知道了,定西是古代“丝绸之路”重镇,素有“甘肃咽喉、兰州门户”之称。此外,它还是古渭水的发源地,在定西市渭源县鸟鼠山,大禹曾“导渭自鸟鼠同穴”,作为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名闻天下!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在这天人们会吃粽子,这都是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几千年前,屈原投入汨罗江自杀,为了不让江中的鱼吃屈原的尸体,人们包了很多粽子投入江中,所以几千年来就有了吃粽子这个习俗。
端午节早晨,第一要事就是折柳条,插于门窗缝隙。
插柳的意图有五点:第一,柳枝可以招魂,插在檐前及门上,使鬼魂知有归依,不致迷途。第二,柳枝可以避鬼或驱鬼,清明时无所归的野鬼甚多,恐其闯入家里作祟,故悬此以驱之,使其不敢入而避去。第三,柳枝有避毒功能,挥柳可避疫虫。第四,插柳可以预测天气……第五,插了杨柳,可保吉利……”
端午节于门窗缝隙插柳的意图是为屈原招魂和避瘟疫之意,这是定西端午节门前插柳条的由来。
端午节,最讲究的是戴香包。香包又叫荷包等,有的用各色丝线缠成的,有的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香包的样式多样,形态各异,色彩鲜艳,造型惟妙惟肖。据说戴上它,能“以毒攻毒”,消除疾病。戴香包主要以小孩为主,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竽、斗鸡赶免等。
据老人说:到了夏天蛇出来了,绑了就会吓蛇,不敢缠到腿上,到了六月六就剪掉。
戴花绳、衔荷包、插柳条、吃粽子,这就是端午的全部了吗?当然不是!
祀 山 神
定西农村旧时,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敬献瓜果等素食,给山神虔诚的祷告,让神灵庇佑天下芸芸苍生:年年风调雨顺,岁岁五谷丰登,家人四季安康。
端午节这天,老一辈的人会准备好雄黄,将家里的小孩儿呼至身旁,在耳、鼻、手、足等处,涂上一点雄黄,本意是希望小孩子免受蛇虫的伤害,久而久之,就成为了一种习俗。
每每到了端午,孩子们就竞相跑去让父母给自己也涂上,有时还会打打闹闹看谁涂的多,就这样在欢声笑语中度过简单快乐的一天。
花馍馍是定西端午节必有的,端午节的前几天,家里的女性用镊子、剪子、梳子、顶针等家常工具精心雕出各种各样美妙的图案,有猫有狗,十二生肖等,再把这些雕刻好的馍馍放到锅里慢火烙干。
待到端午这天,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花馍馍享受着端午时节的悠闲时光。
端午节的定西,天气逐渐转热,人们不仅会吃粽子,还会美美的吃上一碗用豆粉做成的浆水凉粉。
除了凉粉,还有一个解暑“神器”——甜醅。
甜醅是定西的特产莜麦加入曲子发酵而成,类似于南方的醪糟。做甜醅时,先要挑选干净饱满的莜麦,反复揉搓,剔除细毛,再用清水淘洗几遍,然后倒进锅中加水,文火熬煮熟烂,滤掉水分装盆,待温度降至微温,放人发酵的曲子。最后用一块干净的棉布捂严盆口,置于炕角,保持恒温,经三四天的发酵,开封既得。只见粒粒饱胀的莜麦白白嫩嫩,有的已经撑破了薄薄的外皮,珍珠般的胚体“犹抱琵琶半遮面”,看着就是一种享受。扑鼻而来的是一股浓浓的米酒味,香醇绵长。尝一口,醅甘汁浓,绵软可口,唇齿留香,余韵悠悠。家乡有话:“甜醅甜,老人娃娃口水咽,一碗两碗能开胃,三碗四碗顶顿饭”,真实地表达了人们对甜醅的喜爱。夏天吃它能清心提神,去除倦意;冬天食用则能壮身暖胃,增加食欲。无论在县城的大街小巷还是村集镇市上,随处可见卖甜醅的小摊。一根扁担两只箩筐,脸盆里满是白生生、蜜旺旺的甜醅。一碗下肚,甘甜如饴,满嘴生津,倍觉神清气爽,让人受用无比。
追 节
这其实才是定西人过五月五的最重要的主题,有对象和结了婚的男士,在五月五的一天,必须要带上礼物,到(未来的)丈人家去,不光是浪,以前主要以干活为主,现在基本是混吃混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