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前言:
在大学四年的最後一学习,修到哲学概论让自己重新对一些成见思考丶重新关照自我是一件很殊胜的事情,
然而老师在课堂上精彩的讲述与自身与同学的修为,也让我觉得哲学其实也可以这麽多样化丶这麽有趣,这学期下来有许多精彩的辩证,其中包括是否支持废死丶为什麽不能劈腿丶量子力学的课程等等,我发现有些老师的讲述,与很多大众媒体都不太一样,这也让我产生了些疑惑,究竟谁说是正确?谁说的是错误?
坦白说,这些疑惑困扰我好一阵子,可能我自身背景是读工程原因,我的专业训练就是一个0,1世界,非黑即白,很少有模糊的地带,但真实的人生与现实中,是存在着模糊性的,就像是人的情感,不一定只有单纯的喜欢与不喜欢的两种选择,
应该像是彩虹光谱班,两种选择中其实有很多模糊地带与色带,简单来说,哲学的其中一个作用,也就是让我开启的不同的视角,并非在只用单一眼光去观看世界。
甚至来说,我觉得哲学的有些观点是正本溯源,就像是老师用独孤九剑得剑气帮我把身上的穴位打通,但真气的流走还是得靠自己努力,因此,我自己在以下中整理自己心中的一些疑点,然後藉由自己的思考丶与对哲学的探索,记录下我自己的思考轨迹,虽然不太成熟丶也可能不过严谨,但至少是从我出发,是一个最真实的样貌。
1.思考轨迹记录
知识罗列的窘境:
坦白说,上了哲概课後,自己觉得脑中好像很多时候只是去塞了一个结论,一个媒体给我们的结论丶一个畅销书给我们的结论,但其实往往我们都没有思考的轨迹,只是先把他背起来,然後不断努力丶读书丶考试丶上班,当然,这边并非抹煞我对於努力的重要性,但其实我们的脑袋已经被教化成一个考试的机器,我这麽说并非只是找篇书来抄写其中字句,而是出自於自身的生命体验。
从小到大,我们从国小的注音字改错丶到国中的文法选择题丶到高中的多从选择题,其实这段学习历程,我们被教化只要拿高分就好,所以很多事我们可以不用想,只要先把答案先背起来再说,
我们心想,只要拿高分就可以上了好学校丶上了好学校之後工作就会有保障丶好的工作就会有丰腴的薪水,高薪就可能吸引到条件好的另一半,而吸引到条件好的另一半就能成为人生胜利组,人生就能无往不利,获得幸福,当然,我还是要澄清并非就得偷懒不努力准备功课,但有时候我会在想这些既定轨道中丶既定的成功路上是否有不一样的价值?
很幸运地,我在大二有机会到新加坡大学上一个月的暑期课程,而当中有一们印度的南亚历史课,就像是一们辩论课,总要求我们讨论用英国观点丶印度民间观点丶印度政府的观点去讨论英国在印度殖民时期的一些事件,当时我真的惊呆了,当我用台湾那套学习:上课抄笔记丶假装专心听竟然无用武之地,而老师要求我们彼此互相辩论,当时的我真的惨不忍赌,我只能勉强提出一个论点,而对手印度人提出了5个论点,且言之有物丶言之有序,当时我真的惊呆了,心里纳闷着为什麽自己的思考能力如此不足呢?
当时的我还未能理解这个问题,心里安慰是自己英文不够好造成的,但是我自己想想,假使所有问题都换成中文,我也不见得能答得出来,後来我发现其实是思考的方式丶吸收知识的方式,
在台湾我们总是习惯於“知识的罗列”,我们选择题丶考试,并不太在乎我们如何思考,而是关注你有没有把分数拿到丶考高分,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讲不出我们的想法,毕竟,要我们把一件事情论述清楚,其实就不是很容易了,经过比对後发现,其实往往把一件事想通丶想透所获得的好处,远大於把一堆想法塞到脑中还有的有效。
思考力的争论:
上述提到我们从小到大,总是用知识罗列的方式来吸收,所以造成思考力的不足,但假使你问我要怎麽培养思考力?如果培养思考力就能够成功丶就能够赚大钱吗?
面对这两的问题我自己的想法是,
第一,思考力一蹴可几,并非你看了某本思考力的书後,就大幅提升,也不是你听了什麽讲座丶修了一门课就马上功力暴增,我认为思考的能力就像你的肌肉一样,得持续不间断地锻炼自己的肌肉,而我目前能想到就是透由『书写』的方式,因为我们脑中思考总是会跳,假使用文字把脑中的思考固化在白纸上,那麽就可以持续的追踪自己的思维,接着时常对自己归纳总结,这样一来,我们对自身就会有一个更清晰的认知,而且也比较知道自己是否进步与否丶思考的依据是什麽?
上述这些,并非我胡诌,我从今年的2月1号,持续每天记录自己的生活到今天,已经140天,当中没有一天间断,因此,我仍会透由持续的纪录与书写来增进的自己的思考能力。
第二个问题,我觉得市面上很多成功学都很唬人,总是告诉我们做了哪些丶哪些事後,就能够成功丶人生就能够幸福美满,但经过一番思考後,我自己觉得成功最好不要当成目的,而是把成长当成目的,我的假设是如果你只一把成功当成唯一目的,那麽很多时候我们容易会去投机丶抄短路,希望自己快快成功不落於人後,这些时候,我们很难安安静静的去做一些扎实的基本功夫,所以会一直追逐一些炫目丶热闹的东西,久而久之就会变得心浮气躁,所以说,我认为把成长当成目标比较是正确的观念,走好每一步路,把自己的偏见渐渐去改正,培养自己持续的思考力丶自省能力丶体贴他人能力丶观察能力,而当这些东西累积够了,碰到几机缘後,我相信成功是一个自然的结果,而非是我们汲汲营营的目的。
成长时的盲点:
从知识罗列的困境开始,思考力的争论,我发觉自己厘清了思考与成功与成长之间的关系,接着谈谈成长时的一些思考盲点,
坦白说,在一开始书写时,自己是很焦虑的,担心自己写的不够好丶担心自己想不出来丶担心自己无法把一个想法论述清楚丶担心别人觉得我很奇怪,总是会有一堆的担忧缠绕心头,
这样的纠结持续好一阵子,但我自己的心想假使不再出发,那不是永远都无法进步了,因此我先从简单入手,从每天修课开始着手,描述哪些观念我还吸收的不清楚丶哪些观念让我印象深刻,培养了一定节奏後,也能慢慢提升自己思考的肌肉,接着,我为没有持续『反馈』是一个很大的困难,毕竟,我们都希望被鼓励丶被称赞,但是在哲学思考的路上,有很多事要亲自去努力丶独自奋斗的阶段,所以适时给予自我鼓励是相当中要的,因为我得习惯在没有掌声之下,仍持续我们的信念,在此同时,我们得持续的对自己的思考进行,复盘总结,省思自己哪些地方能够改进丶哪里能再更努力一些等等,总结来说,第一丶别让担心使自己在成长之路耽搁太久,第二丶适时给予自我的鼓励,第三丶持续反省总结,如此一来,在成长路上我们的思考将会变得更加敏锐丶更加有智慧。
2.实际案例:
从思考轨迹的纪录中,提到了三个对於哲学思考的方法论与感悟後,我觉得要再加上自身的亲身例子才更加有说服力,否则感觉自己在画大饼罢了。
以下是我3/10当时上课做的哲学笔记。
今天在上哲学概论时,老师让我们去讨论一个题目,
“那就是如果能发展仿真的性爱机器人,你是否同意?或是反对,如果是/不是,请问原因为何?”
感悟一:一以贯之思考系统
过程中,讨论得相当热烈,有些人认为不道德,有些人认为可以纾解欲望,彼此之间几乎都是用正例丶反例去相互攻击,
辩驳,老师总会去给出很多正反例子,去让我们再次审视自己的价值观,主要目的,并非逞口舌之争,而是希望去探讨我们心中到底那条底线是什麽?
是否够清晰丶是否能站得住脚,在整堂课讨论下来,我开始认为其实命题的是否,其实都各有道理,重点是你陈述的点丶陈述的动机丶推论过程是否够严谨,
简单来说,我们因题目的不同,自己去建构属於此题目的“思考架构”,姑且称"f(x)”,因为当你建立了一个属於你的思考系统,你才会开始发展你的思路,
比如说,你的f(x)=5x+2,那麽把X各自带入1,2,3,皆有f(1),f(2),f(3)的结果,但这些结果是根据你自己的f(x)函数推演,而非人云亦云丶不是某某人给你一个反例丶正例,
你就改变你的思路,这样你的思路才能持续的有效维持,才不会一碰就垮。
感悟二:抽象思考
这点也是我最近才有感悟的,因为在我自身过去的生活中,思考答案总是用Yes/no来做判断,或是用选择题来做出,所以在做很多生活决断时,总是用”例子“来思考,
举例来说,已毕业xxx的学长,现在薪水4万台币,可是某yy学长,在另一家却是5万台币,那麽我当然要去5万块的那家啊!
乍看之下,当然是选越多$越好,但是其实问题背後还有很多抽象的问题,像是工作时间?工作环境?选了之後的长远性?选择的动机?两种抉择分别牺牲的东西是?
其实,很多所谓的”抽象“问题,才是你最应该去专注的,因为抽象的迁移性高,所以你把持住对的抽象问题,然後以”自身“为准则,发展出自己的一套策略,渐渐地你才会走出最适合你的路,也比较能低风险的稳健成长,因此培养抽象思维,远比我们想像中的还重要呢!
感悟三:逻辑辩证
在课堂上讨论时,同学在讨论case时提到,既然“日本政府之前取缔情色相关的游戏,那麽现在研发性爱机器人,去没去取缔,所以应该在合理的”,
在此老师反映一个逻辑的问题,政府禁止某B行为,动机是因为,B行为是严重违反道德的,但不代表假使政府没取缔C行为,C行为就是很光明的,
在此不能直接推演,这个观念让我恍然大悟,往往在生活的逻辑上,都会犯这个错误,因为我们总是习惯在例子被驳回时,就觉得反例是正确的,忽略了“反例”与“正确的条件”关系,就好像”光明行为”的条件是?C行为是否符合,假使meet的话,才算数!而非说,C没被政府约束,所以就是好行为!
3.结论:
这些学期下来,我受到很多哲学的启发,虽然可能10年後,我可能不记得苏菲世界的篇章,但我肯定记得老师在课堂上让我对哲学的启发与对知识有了重新的感动,从文中一开始的感悟丶困顿丶方法丶亲身例子,我的生命增进了很多,题外话一谈,这学期中我面临家人的低潮问题,我想哲学的思考,是我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支撑,对我生命中有很大得助益,因此我想在此谢谢老师用心的投入,让我对於哲学有了更深刻与丰富的体验,而我也会在思考这条路上持续精进,谢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