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热的夏季,到处都是蒸笼般的感觉,而在东天山北麓的农场连队的居民区里,经常看到一对90多岁高龄的老夫妻蹒跚而行,一人手执一根拐杖,并且左右对称。男人口袋里的播放器里播放着河南豫剧,伴随着夫妻两个窃窃私语,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男的叫李福生,年轻的时候高大帅气,被同事们调侃为“李大个”,身边的老太太叫宋英,既是李福生的嫂子又是他相依为命65年的老伴。这对耄耋之年的老人演绎了一场什么样的人间大爱呢?
01
1958年春节刚过,豫东平原李家村西头的一个农家小院里传来悲天悯地的哭声,家中28的男人李海生因患伤寒过世了,棺材抬出小院的那一刻,妻子宋英和三个未成年的孩子跟在棺材后面哭天抢地,场面一度失控。
妻子冲上去拍打着棺木:“亲人呀,你走了我们孤儿寡母咋办呀?你咋那么狠心,撇下我们不管了……”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办完李海生的后事,住在西屋的宋英就像被人抽去脊椎的狗瘫卧在床上,破旧的棉被拥在背后。5岁的大儿子、3岁的二儿子站在床边眼巴巴地看着毫无生机的娘,一岁的女儿不知所措地看着这一切,竟然还咧嘴笑了。
躺在东间房子的李父李母也像泄气的皮球蜷缩在床上,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无处诉说,只是一声接着一声地叹气:“这是做了什么孽呀,老天爷拿儿子的命来惩罚我们。”
“要不是为了小儿子,这么大了还没有个家眷,我也不想活了。”哭诉着的是李母。
同样在东厢房小屋里单人床上坐着叹气的还有李家的二儿子李福生,因脾气暴躁,26岁了还没有个家小,不但父母愁,自己何尝不愁呢?
曾经东厢房里的欢声笑语,惹得李福生心里猫抓似的,可是那又怎么样?
如今西间房里除了嫂子的哭泣,还有几个孩子的争斗声同样揪着李福生的心,得不到片刻宁静:三个侄子、侄女还小,嫂子怎么养活这几个孩子呢?要是嫂子改嫁,这几个孩子就得叫别的男人爹……
李福生越想越后怕,仿佛那件事就要发生一样。
一股无名之火“蹭”地穿过头顶,李福生低着头走出小屋时尽管很小心,还是因为个头太高磕着脑门,他顾不了那么多,一个健步跨进了东间的房子。
“我要娶了嫂子,帮她养活三个孩子。”李福生没头没脑的一句话,让悲伤中的老两口顿时一个机灵坐了起来。
“你说什么?什么娶你嫂子……”平时说话利索的李父竟然结结巴巴地问儿子,“哪根筋不对了吧?”
“你发烧烧迷糊了吧,胡言乱语瞎说。”李母倒还冷静。
“我没有瞎说,也没有烧迷糊,我想了好长时间才想出的。”李福生像个铁塔一样站在父母面前。
老两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
“你俩要是没有意见我就过去给嫂子说了。”李福生说着就要往外走。
看着这架势,李母气得双手捶打着胸口:“造孽,我这是造孽呀,这不是乱套了吗?”
李父看着这架势赶紧劝道:“他娘,小声点,西间里还有那娘几个,让他们听到可不好。”
不管父母态度怎样,李福生已经告诉他们了,然后从东间房走出来穿过狭小的厅堂,掀开门帘就进入了西间房子。
这是哥哥结婚后,李福生第一次进到这个房间,里面的景象真的吓到他了:嫂子半躺着,几个孩子爬到床上依偎在娘的身边,用惊恐的眼神看着李福生,仿佛他就是一个入侵者。
李福生怔了一下,像是鼓起了极大的勇气站在床前开口了:“嫂子,我哥走了,咱家的日子还得过,你要是不嫌弃我就和你搭帮过日子,把侄子侄女养活大。”李福生情真意切。
宋英一个机灵坐起来:“他叔,你说什么,是不是迷糊了?我们孤儿寡母会拖累的”
“这我都想过了,我不忍心侄子子女们将来叫别的男人……”那个后爹李福生没有说出口。
02
不管父母怎么想,也不管宋英有多排次,为了孩子有个家,确切地说为了孩子能有一碗饭,半年之后宋英同意了和李福生走在一起,孩子们也接受了李福生。一个锅里吃饭,不过是叔叔变成了爹而已。
无论李福生怎么勤劳,家里的光景还是一天不如一天。
李福生听同村的大爷讲:“我那小儿子56年去新疆支边了,虽说干活苦点、累点,除了发服装,每月还有几十块钱的工资。”
“这么好的事?他们那里还缺人不?我要是能去那里干活没有问题。”说着无心听者有意。
“听说那里缺人,去了有活干,还管饱饭。”大爷讲得头头是道,肯定也有炫耀的部分。
回家后,李福生就和宋英商量:“听说新疆那边的钱好挣,我身体好多挣点钱,恁娘几个也能过得好点。”
宋英想想有道理,便同意李福生到外面讨生活了。
于是李福生和一帮年轻人扒上铁路运输车一路西上,到站再换车,磕磕绊绊快十天的时间到了新疆的第一站——哈密。
接待的工作人员先给他们吃了一顿饱饭,每人两个大白馒头,然后询问过各自的文化程度,做了不同的安排。
同行的唯一一个初中生被安排在医院学习了,和李福生一样大字不识的几个同乡,被敞篷车送到了天山北面的团场参加劳动。
劳动强度真的有点大,这对年富力强个头高大的李福生算不了什么。第一个月结束,李福生和大多数农工一样领到了60元的工资,简直出乎了他的意料,赶紧托冯指导员给老家寄回去40元,自己留了20元当做基本生活费。
就这样靠着李福生每个月寄回家的生活费,宋英母子几个才得以安静生活,自然灾害那几年母子几个也安然无恙。
家里日子好过之后,李福生有了自己的打算:存点钱把他们母子几个接过来团聚就好。
连续两个月没有往家里寄钱,宋英心里就犯嘀咕:“莫非?莫非李福生在那里有新家了,不要我们娘们几个了?”
宋英虽然没有文化,但心眼不少,于是委托在公社工作的姐夫给李福生写信:“你给家里寄回来150元,返修房子。”
当时宋英的想法是:“要是继续给家里寄钱,说明李福生没有变心。”
等来等去,宋英没有等到李福生寄回来钱,却等到同村的李书民带回来的话:“你还傻等,李福生早就在那有新家了,而且快有孩子……”其实这个李书民受不了边疆的苦,当了逃兵回来的。
“那里好,你咋回来了?”宋英感觉到不可思议。
“我回来是想老婆孩子了,哪像李福生?”李书民自圆其说骗过了宋英。
没有主意的宋英到公社找到姐夫,说明了情况。
姐夫毕竟是国家干部,给宋英分析:“兵团不像咱们农村,人家有组织有纪律,不到探亲假不能随便离开的,更别提结婚了。你说的李书民大概率是当了逃兵。”
宋英想想有道理,赶忙问姐夫:“那我们娘几个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去新疆找李福生去”姐夫给宋英出了主意。
“路费够吗?”得到肯定答案后,姐夫到部门给宋英申请了证明信,支持他们母子四人去新疆寻亲。
03
长途跋涉一个星期,宋英带着几个孩子终于到了李福生的工作地。
领导听说是来探亲的家属,当时就给安排了一间带炕的小土房安置了宋英母子,然后派人骑马到西破城子通知李福生。
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让李福生有点懵:“钱已经让李书同带回去了,现在家里不应该正翻修房子吗?怎么他们母子突然到新疆了?”李福生带着心中的疑问,卸掉牛车三步并成两步来到了宋英母子的住处。
没有想象的热情,宋英冷着一张脸,已经长大的几个孩子也只是象征性地叫了一声“爸”,搞得李福生一头雾水。
李福生顾不了那么多,赶紧到食堂给他们母子打来了热气腾腾的饭菜。孩子们一路上用干粮充饥,早就饿得饥肠辘辘,这些饭菜一会就到了他们母子的肚子里。
吃饱喝足,宋英催促李福生:“你咋还不回家?”
“回家?我平时住在西坡城子的大车队里,平时不到场部来。”李福生赶紧笑着给宋英解释。
宋英有点不相信:“李叔同说你在这里有了家,孩子都快生了。姐夫给我解释不可能,说你们有纪律,就帮我们开了证明,催着我们娘几个来找你了。”
“那李叔同带回去的钱你交给爹娘翻修房子了没有?”李福生还关心着家里的房子呢。
“什么钱,哪有钱?”宋英更疑惑了。
这下该李福生彻底蒙圈了:“那几个月没有给你们寄钱,我想有了探亲假回家接你们娘几个,后来姐夫来信说你要翻修房子,刚好李书同受不了这里要回家,我就把150元让他带回去,比寄过去快一点。”
最后李福生和宋英才想明白了:李书同贪污了那笔钱,没办法交代,只能撒谎说李福生重新成了家,宋英死心,这笔钱神不知鬼不觉就是自己的了。
尽管李福生已经解释清楚,几个孩子在这里都地方住,有饭吃,和李福生很快就亲热起来,宋英还是有点不放心,当晚就去找指导员落实情况了。
结果自然是宋英满意的,那些虚无的东西并不存在,这下宋英放心了。
按照当时的相关政策,宋英也称为了一名军垦战士,三个孩子插班进入不同的班级学习,一家人才真正的团聚了。宋英性格泼辣,很快就学会了骑马、放牧,干农活更不在话下,小日子自然红红火火的。
04
接下来的日子里,三儿子、四儿子、五儿子陆续出生,家里热闹非凡,但是宋英并没有太大的麻烦,几个大一点的孩子帮助带小的,衣服也可以一茬一茬往下传。
大儿子参军以后,留在外地工作、结婚,几乎没有让爸妈操心;
二儿子在本地就业,当了一名农工,也在本地安了家;
唯一的女儿在建筑队工作,家在四连,也很稳定;
三儿子、四儿子无论工作,还是成家都没有让爸妈费心;
最让爸妈费心的就是最小的儿子,而且后患无穷。
小儿媳妇是本单位职工小美的娘家妹妹,结婚的时候宋英和李福生尽最大努力给儿子在连队买了新房子,还做了整套家具,风风光光结婚了。
让老两口想不通的是:儿媳妇刚刚怀孕,小儿子就被查出患了肝硬化。
当时小儿子执意要留下这个孩子,李福生夫妇也想给儿子留个后,一边照顾着生病的儿子,一边还要照顾着怀孕的儿媳妇。
事情就是那么巧,小儿媳妇生下女儿的第二天,家人们把孩子抱到小儿子面前,看看自己的骨肉,小儿子毫无遗憾地闭上了眼睛。
小儿媳妇刚刚满月,清晨,宋英好像平时一样做好饭送到小儿媳妇的房子里。门虚掩着,只听到孩子的哭声,宋英不由得加快脚步往前冲,眼前的一幕让宋英惊呆了:房子里空无一物,小孙女用包被包着放在地上。
很显然,小儿媳妇悄悄地卖掉了所有家具,并带走衣物逃走了!
宋英丢下饭盒,抱着哭泣的孙女回到自己家的时候,李福生也惊呆了:“她妈也太心急了,我们还想着孙女大一点,她要改嫁,咱们当闺女一样打发她出嫁。”
“现在紧要的是这个孩子怎么办?”宋英向来冷静。
“还能怎么办?咱们养着呗!”李福生十分肯定。
李福生以最快的速度买了一头奶牛,牛奶就成了小孙女的口粮。
这中间,在本地工作的二儿媳和三儿媳也成了小孙女的编外妈妈,而在县城工作的四儿媳经常买点小衣服带过来,就这样这个叫琴琴的小女孩慢慢长大,学习不是那么好,初中毕业就到市里打工。
几年之后,琴琴谈了一个男朋友,大伯、大妈们把关后,结婚时李福生夫妇出一半资金,伯伯、姑姑凑够另一半给琴琴陪嫁了一辆代步车,过自己的小日子了。
此时此刻,李福生和宋英终于松了一口气。
04
日子刚刚稳定下来,厄运又降临到了这对老夫妻身上——宋英被检查出了直肠癌,那一年宋英已经83周岁了。
子女们坚持保守治疗,轮换着陪伴在妈妈的身边,可是李福生坚决要给宋英做手术,态度非常坚决:“给你们的妈做手术,无论结果怎样我都不后悔。”
既然老爹支持,那就安排手术吧!
手术当天,几个子女都守在手术室外,心里替老妈妈捏着一把汗:心里默默祈祷着能挺过这一关!
手术还算顺利,经济条件最好的大儿子替妈妈交了手术费用;
心思缜密的二儿子夫妇前三天负责在医院护理妈妈;
女儿负责往医院送饭;
三儿子和四儿子换二哥、二嫂休息。
宋英康复以后,回家修养,李福生几乎寸步不离,守在身边。
也许是老夫老妻的感情支撑着,也许是宋英的身体素质比较好,术后恢复的状态超过了医生的想象。
以后的时间段里老夫妻相约:无论哪一个生病住院,另一个都要陪护,即便不治而亡,也要看着ta过世。
看淡生死的宋英和李福生,把钱财看得很淡,无论哪个子女或者孙辈来看望他们,都或多或少地给个红包,每逢过年过节,家里热热闹闹,让同龄的老人们羡慕不已。
5年前,二儿子的大女儿茜茜租赁了几百亩棉花地,把自己的、叔叔的、姑姑的房产证押在银行贷款购买农资。
由经营不善导致当年严重亏损,当年无法还50万的贷款,眼看着房产被法拍,李福生和宋英把子女们召集在一起说了自己的想法:“孩子现在遇到了困难,咱们大家想想办法把欠银行的钱还上,不能把房子收走。”
老夫妻把所有的存款6万元存则摆到桌面上,其余的子女商量后各自帮忙,茜茜卖掉了自己家的另一套房产,总算把抵押的房产证拿回来了。
毕竟岁数不饶人,已经90岁高龄的李福生和宋英虽然生活能自理,毕竟岁数在那摆着,夏天住在农场连队的小院里无所谓,三儿子在身边互相照应着,但是冬天生活确实有点不方便。
几个子女商量:夏天爸妈到山北的小院里避暑,冬天接到城里轮流照顾。
到儿子在外地已经退休多年,70岁的年龄,又有高血压,照顾老爸老妈有点困难,他主动提出:“无论谁照顾爸妈,我每月拿出1000元当成辛苦费补贴谁。”
从此以后冬天李福生和宋英就到城里过冬,宋英的工资卡就跟到谁家,李福生的工资卡留着看病,应对突发事件。
夏天的时候,三儿子再把爸妈接到小院里,在城里工作的小儿子周末抽空过来看望爸妈,顺便带点生活用品。每到月底,宋英就会给小儿子1000元:“我们有钱,不花你们的钱。”
就这样夏天的时候,李福生和宋英这对老夫妻经常在林荫道上散步,每次都是同行,那他们自己的话说:“一个人独自出去,另一个人在家不放心。”自然成为了 一道风景!
子女们也感慨:父母的大爱感动了我们,也给我们做了榜样。
尤其是前三个孩子,感慨更多:要不是老爸的大爱,哪有我们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