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和菜头写了一篇文章,甚好。说大家不要成天想着爬雪山,过草地,就以你家为圆心,方圆一公里内,去多走一走,看一看。因为我们每天两点一线的生活已经锁死了生活的视野,形成大量的盲区。如果我们有心去挖掘,生活想必不会如往日一样枯燥单调。
来说说我家周围吧。去年的7月份左右,我搬家了。虽然住在新的街区不到一年的时间,却吃了周围大大小小的馆子,对这里开始有了基本的判断。这里,是城市化改造进程中的一个坐标,包括我在内的成千上万的西安土著,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从城墙内搬了出来,让位给了商业地产开发商。这里,聚集着城中村拆迁户,城市土著,暴发户等等各色人群。如果说他们有什么共同点的话,那就是文化层次不会很高,以前都曾结结实实的穷过一阵子,大嗓门说话,随地吐痰,随手扔垃圾,横穿马路,满口脏话,暴躁,促狭,虚荣。他们大多出身于农村,在生意场和生活上,总是能拉扯出一大堆的七大姑八大姨,有着各种各样能写进《故事会》的爱恨情仇,利益是非。喜欢抱团,相信法不责众,相信堵马路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手段。所以,你可以想象到当我刚刚搬过来时的懊恼和沮丧。
因为这里人口急剧膨胀,相应的饭馆就开多了起来,花花绿绿的招牌在宽阔的马路两边打了一长溜。要说这些招牌看起来都让人食欲大增,比如有什么小火锅、自助涮烤,麻辣香锅,米线巴拉巴拉。然而每当我兴冲冲的进去,都会摇着头一脸被骗了的表情走出来。价格昂贵不说,各种食材的外形、颜色、味道,都在向我诉说描绘着一个黑漆漆的小厨房,里面摆满了装着地沟油的铁皮桶。后来我就明白了一个道理,判断一个品牌好不好,不要看它本身,而是要看供养它的消费者是哪个群体,你在和哪个群体共享着这个品牌?有时候,消费者本身的诉求,就已经决定了服务的质量了。
不过也有让我惊喜的地方。比如街边被人们视为洪水猛兽的“黑暗料理”烤鱿鱼。我经常在某一家吃。烤鱿鱼的大叔技艺娴熟,每次将鱿鱼用力压在抹满油的铁板上,滋滋作响,香气扑鼻。抹上来历不明的酱汁,撒上辣椒面,娴熟的用塑料袋把几根串一兜。那个时候我的口水都快流到地上了。不过话说回来,吃这些东西,我没拉过肚子,吃那些装修高档,招牌明亮的饭馆,却在第二天不断冲进厕所。
说来惭愧,除了吃饭,超市购物,我从未因了其他的目的,在家周围走一走,转一转。什么时候能够心无挂碍,怀有闲适的心情,不会有着强烈的目的性,多走走每天被我无视的陌生的街道,轻松的步伐,就像是家的一个后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