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遇到这本书《人人都在晒,凭什么你出彩》,觉得题目非常契合这个互联网时代,借回来翻翻。
晒这件事充斥在我们生活中。每天发朋友圈就是一种晒,在简书上写文章是另一种晒。如果你是晒的有心者,可能会获得另外的收获:作者是TED演讲者,作家和艺术家,就是一个通过晒获得成功的人,因此这本书是教你怎样晒可以得到成功,有一些具体可操作的方法。书文字很少,大概一个半小时翻完。有些有用的观点记录在下面。
(1)一种新的经营方式——分享。
相比花费时间“打理关系”,有些人更善于利用网络“创造关系”。诀窍是把工作想成持续过程,分享工作过程和收获体会,把作品公之于世。这也可以作为你更好的求职简历和作品,可以吸引到志同道合的人。
(我想这条很适合那些现实生活中不喜欢刻意打理人际关系的人。)
(2)天才VS.众才
相比天才,众才更实际,每个普通人都可以成为众才里的一分子,网络就是一大群众才的联结。
(3)做个业余爱好者
要踏上分享之路,想清楚你想学什么,并下定决心要在众目睽睽之下学习。找到这方面的众才,看他们在分享什么,他们不会分享的空缺是什么,尽力补上这些空缺,即便乍一看这个空缺很糟糕也别放弃。
(4)要找到自己的声音。
唯一办法是去用它。谈一谈你喜爱的事物,你的声音就呼之欲出。
(5)专注过程而非结果
分享每日的创作过程,可以和观众建立起独一无二的联结。这种分享也有助于我们完善作品。
你可能觉得没什么可分享的,作者也说了,其实无论你的工作是啥,你的所做所为都是一门艺术,只要你用对的方式呈现,就会有人感兴趣。当你的作品不易分享,或者你是新手没有实质的工作成果,其实这些时候分享的创作过程才最有价值。
如何在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晒出作品?
像拍记录片一样翔实记录自己的所作所为。开始写日志记下想法,或者录音机录下来,手边留一本剪贴本……要在学习和创作的不同阶段为自己作品拍照片,视频,拍工作景象。准备素材,在分享时可用。
(6)每天晒一点点
创作初期,你可以分享你受到什么影响,灵感从何而来;创造计划的执行中期,那就分享你的创造方法或作品的草稿雏形;完成期,那就晒出你完成的作品,思想遗珠,感想,进度等等。
每天晒出一点点,形式没关系,文章,视频,推送或其他媒体都行。
不一定每个社交平台都用,根据工作内容和想要联结到的人挑出几个平台。
不要晒你吃什么午餐,喝什么拿铁;晒你的工作。
(7)分享,但不是过度分享。
分享是因为你觉得分享内容可能会帮助或取悦屏幕另一端的某个人。这不是个人日记,不要把一切都昭告世人。
(8)流量转为存量。
流量和存量是经济学名词,维持流量的同时稳固存量。
你的存量最好是通过搜集、组织、增加流量而来,记笔记,复习你分享过的东西,能理出过往思考的脉络。能注意到分享内容中的主题和趋势,从而在流量中找出模式,转化为宏观、实质性的总集,就像本书作者把发在网上的每日分享慢慢总结写出这本书来,也就是把流量变为存量。
建立自己的个人网站。
(9)打开你的百宝箱。
一开始我们的成品可能不够好,但是我们的品位还是有高水准的,这时可以先分享别人的作品。这实际是在分享我们的品位。分享我们收集的东西,喜欢的东西,影响我们的东西里,其实能看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可以找到同好者。
(10)如果你分享了他人作品,一定要注明出处,最好附上到原作品的链接,因为人都是懒惰的。对观众而言是一种资源扩展,可以帮助他们找到更多同类资源,也可以建立你,观众,原作者之间的联结。
不要分享无法载明出处的东西。
(11)讲好听的故事
作品不会说话,你每天晒的内容就是你为自己和作品讲的故事。故事会影响人们的感受和对作品的理解,影响对作品价值的判断。
故事让作品更具体。如果想更有效率的分享你和你的作品,就要说更好听的故事。必须知道什么是好故事,怎么说才是好故事。故事最重要的部分是结构。越常分享,越能说的精彩。
自我介绍要去掉所有形容词,如实介绍,比如:我是会画画的作家。(我觉得这条很适合我们在简书网写的作者介绍。)
(12)教别人你会的东西
教授别人方法并不代表马上会带来竞争。
只要你学到了什么,马上转身教给其他人。分享你的阅读清单,列出有帮助的参考数据,制作一些教学素材并放上网络,带别人一步步经历你的工作过程。你在分享知识和工作的同时,也能学到东西。
(简书慢慢的干货云集,大家走的就是这个道。还有个作者说他在准备分享的时候,比自己默默工作要学到更多东西。比例大概是6:1)
想要粉丝,自己得先当个粉丝。
关注粉丝的质量而不是数量。
“有所专长是唯一能让你拥有人脉的方法。”做你喜爱的事,谈你喜爱的事,就会吸引喜欢这种事的人。
(13)卖出。
把观众变成赞助商、打赏,或者筹集资金的平台,也可以直接卖东西给他们。
最后,坚持下去。重新寻找新的事物来热爱,然后全心投入学习,公开学习过程,记录下你的进度,一路分享,让其他人能够跟着你一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