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关于项羽,有两场战役让我印象深刻。
第一场是项羽的封神之战——巨鹿之战。
项羽斩宋义,鼓士气。破釜沉舟,一举歼灭十倍于楚的章邯大军,让坐璧上观的诸路义军,膝行帐前,不敢仰视。项羽的果敢勇决、楚军的同仇敌忾、诸候的摇摆不定、胜利的大块人心,读此役,当真有破瓜之快。
第二场是项羽的壮烈挽歌——垓下之围。
四面楚歌、霸王别姬,项羽领八百骑突围,斩将夺旗、自刎乌江。项羽的恐惧犹疑、虞姬的慷慨大义、渔父的同心勉劝,读此役,令人扼腕长叹。
同样是敌众我寡,同样是形势危急,为何项羽没能像巨鹿之战一样绝地反击。要知道,即便对手是韩信,兵力悬殊四倍于敌,第一回合项羽是打赢并成功瓦解汉军合围战略的。直到四面楚歌,战局才有了质的扭转,至此楚军仿佛全然无抵抗之力、势如山倒。
歌声的魅力竟能击垮力能扛鼎、坑杀二十万降军眼睛都不眨的西楚霸王?come on!
这一切,要从霸王别姬这件小事说起。
犹记得,《多情剑客无情剑》里的少年阿飞,他的剑快的没人看得见他拔剑,一如他那不染一丝尘埃的心。直到林仙儿出现在他的世界里,那个阳光忘我的大男孩开始去数檐前的梅花开了几朵。他有了心事,剑也不再锋利。
同样的,项羽这把锋利无比的剑遇到了他的鞘——虞姬。
在巨鹿之战上忘我的那个杀神开始变得有了挂碍。刘邦是个无挂碍的人,他可以把孝惠、鲁元推下车,如之再三。他没有牵挂和原则,所以无论经历多大的挫折他都可以东山再起,直到一统天下。
其实在鸿沟议和之前,项羽就已经厌倦了连年争战。谁都不会想到,就是这个问鼎中原后因不甘寂寞四处惹事的霸王,会主动找刘邦和谈。项羽的字典里怎么会有“怕”字!莫说这时刘邦的兵力仅与楚持平,即便早先在齐汉左右夹击的态势下,项羽尚能以三万军大败汉五十六万大军,逼的汉军溃散而逃、睢水为之塞。
因为虞姬的出现,项羽开始渴望安稳的生活。
而亥下的不抵抗,则是因为虞姬的离去。霸王已经做了,天下已经不再成为追求,红颜已逝,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虞兮虞兮奈若何!”虽然是四面受困,但此时项羽手上尚有十万均可以一当十的楚军。但是霸王这回怂了。
戏曲演义里的故事里虞姬为了却霸王挂碍,自刎而亡,当真可歌可泣,但是信史没有记载。
从战役结果来看,虞姬在亥下之围的心理战作用远远大于四面楚歌对项羽的打击。
按照现代政治学观点:凡是有损敌人的,必是有利于我的。
纵观整个战局,最大得利者是刘邦,那么虞姬会是刘邦派到项羽身边的“林仙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