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七夕、圣诞,许多人送花,表白,说我爱你。也有理智没生活情趣的人说,怎么天天都能过成节,累不累。
可是不管怎么着,我觉得挺好。不是因为刚好谐音“我爱你”就怎样,而是,我们太需要一些恰如其分的时机,让我们像仪式一样,内心重视而庄严地,有了可以浪漫一把的机会。
毕竟,谁也不会天天送花,毕竟,可能那一句表白总也没机会说。
仪式感,字面很好理解它的意思,非常正常、正规地,特别当回事儿地,认真对待某人某物。
新年去山上敲钟,恋爱中过纪念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专属“好运物件”,都是无形中的存在的仪式感。
知乎搜索“人为什么要有仪式感”,答案里有一条很有意思:现有的日子太苦太不好看,需要“仪式感”来美化日常琐事。比如说,刷鞋很平常,但打着“2016年最后一次刷鞋”这个旗号就有仪式感了,叫“刷最脏的那双鞋,不能把风霜尘土带到 2017”。看电影很普通,但告诉自己看的是 2017 第一场电影,就可以进阶为“2017 第一次观影,用一部九分高能片炸开 2017”。
仪式感,其实就是让自己觉得,生活得有意义,有盼头,它不是矫情,而是对生活热爱、对幸福敏感的庄重的敬畏之心。
我们在大学毕业的时候,出于仪式感,我们举行毕业典礼。其实我们也烦透了校长教导处主任的啰嗦和官方做派,但是没有毕业典礼,总是不觉得已经毕业了,心中也没有那么明显的分解,因此没人说:毕业典礼有什么卵用。不举行,。——人们需要这样一个仪式,和过去的自己道别。
我们楼下开了一家蛋糕店。其实它开了有一周多,可是前两天才举行了开业典礼,门口摆了花篮,放了鞭炮,打出了优惠的招牌。同事们聊天的时候,也才说起,哎楼下的面包店终于开业了。——人们需要这样一个仪式,向旁人宣布我出发了
仪式感,有时候是一种结束,也可能是一种开始。
我是一个不那么合群的人。朋友聚会,别的女孩子都在自拍、拍美食的时候,我很少拿出手机去拍照。合照的时候,也经常不那么专心。可是事后又总是在后悔。当别人翻看旧相册幸福地回忆着“你看这是我去湿地公园时候拍的”“你看这是我那个闺蜜”的时候,我好像,找不到什么,能让我也这么愉快地回忆起过往的东西。
情侣分手的时候,一部分人会郑重地向对方道一声:以后好好照顾自己。有人说,都分手了矫情什么?可是当一切过往都被时间吹散,我们心里再想起那个人的时候,所有的不愉快都不会被记得,最后的最后,只会想起曾今那个人临走时这样一句温柔。
仪式感,有时候是过往的留存。
中国的社会竞争很激烈,人们总是显得很匆忙,忙忙碌碌地工作加班、忙忙碌碌地回家洗衣服做饭,学生忙忙碌碌地赶论文毕业答辩,可总要有个什么理由,让我们放慢脚步,甚至停下来,重新审视一下周遭,哪怕只是静一静心也好。
奥黛丽·赫本的经典影片《蒂凡尼的早餐》里,霍莉会穿着黑色小礼服,戴着假珠宝,在蒂凡尼精美的橱窗前,慢慢地将早餐吃完,可颂面包与热咖啡,宛若变成盛宴。这诗意的仪式感,让苍白的生活光华熠熠,映照着霍莉心中美好的向往。
仪式感,有时候也是诗和远方的具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