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泽
“纵观历史长河,王朝迭送,多少王侯将相消失于这长河之中,能被历史铭记又有几人。
一个很平常却又让人很容易遗忘的名字--王守仁,在我所知道的资料里,在我未曾深入了解他之前,对于这个名字的理解仅仅与朱熹,二程相连系,心学集大成者,停留于历史课本。
致良知,知行合一
就是这样一个在我心中手无缚鸡之力的人,也曾快刀杀人,也曾驰骋疆场。本身王守仁出身于江南水乡一个显赫的家庭,天生有特殊的气质。他的母亲怀孕超过十个月才分娩,在他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出生传奇的他反而年少体弱至五岁仍不能言。传王守仁祖父得一机缘巧合,将之改名,遂后能言。早年丧母,又遭遇兵乱。自此志向从武,专研兵法。年少出游居庸关、山海关一月之久,纵观塞外,那时已经有经略四方之志。
弘治十二年,参加礼部会试,因考试出色,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第七人,观政工部。出治葬前威宁伯王越,回朝上疏论西北边疆防备等八事,随后授刑部主事,在江北等地决断囚狱,随后因病请求归乡。久之,起用授兵部主事。可为仕途得意,而正这时却因直言进谏,被贬蛮夷之地,甚至被宦官追杀。在被贬时期,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在这段时期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这便是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
自此他仍都没有施展自己的抱负,本是决心从武的他,从未上过疆场,然而接下来这场叛乱更是让他凉了心。宦官当道,民不聊生,自会有人揭竿起义。然而,平叛大功却没有得到武宗的认同。武宗身边的佞幸之臣,平时与宁王交往密切,心态极端复杂。一些佞幸之臣希望王守仁将朱宸濠释放,然后再让已经南巡的武宗亲自“擒获”朱宸濠,以满足武宗的虚荣心。面对这样复杂的情势,王守仁急流勇退。他将朱宸濠交付当时尚属正直的太监张永,然后称病,以避免卷入更多的政治事端中。所以,终武宗一朝,王守仁平叛之功没有得到朝廷的封赏。直到世宗即位以后,王守仁才加官晋爵。
深受儒道影响的他,骨子里仍是文人思想,他没有真正武将的气魄,也许也正是这种思想,才能让他急流勇退,明哲保身。相比于苏轼,辛弃疾,他是幸运的,至少他也曾驰骋疆场数十年,仕途风光,没有十几二十年的颠簸困苦。他又是不幸的,始终在出世与入世纠结,对于政治他做不到如陶渊明一般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做不到如朱熹一般始终在任。因为他对国家有一颗赤子之心,早便有随时为国家献身的思想。时局的动荡不安,便也是他人生的大起大落,朝廷需要他便出世,稍有奸佞之人诽谤,便被弃之不用。
“守仁勋业气节,卓然见诸施行,而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也。”所以积五百年,明中之动乱才出一王守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