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忆飞鸿影
昨天,朋友圈被一篇《我上了985、211,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的文章刷了屏。
向来不喜欢这种一望而知鸡汤性质的标题文,但实在很好奇是什么样的文风,所以昨晚快睡觉时我也点开看了看。
看完立马不想睡觉了,因为看完下来,一整个呵呵哒。
不只对于文章,还对于现在中国整个大学之现状。
文章大意就是,从家乡县城一路走来,多艰辛多不容易,又是多努力多幸运,考上复旦;来到复旦之后才发现周围全是才貌双全家境优渥的同学,自己好普通好平凡。但是每个人都要有梦想,我们已经拿到还算好的入场券了,所以才看到这些闪闪发光的人,所以我们要怀有梦想,努力前行。
我以为是大一的小鲜肉写的,仔细看了一下,好像并不是,颇感意外。
谁没从大学里压倒性的优秀而感到抑郁难过啊,那种自己已经很努力也无法脱颖而出的无力感,那种曾经光芒万丈如今默默无闻的落差感,那种感觉从根上不如别人的压抑感。可是一年适应不过来,两年不行,现在还想不开吗?难道已经到高年级了,还没有从这种名校危机感中走出来吗?私以为那觉醒得也太晚了吧……
高考,是一次全国范围内同届学生的大洗牌,它将全国每个鱼龙混杂的高中分流,以成绩为标准将学生送入不同水平、实力和名气的大学,物有分类,各得其所,标准统一,绝无差错(除了不幸发挥失常或者黑马除外)。
所以当你能进入985、211的时候,一方面证明你自己很有实力,另一方面也注定你的同窗们也是全国其他浩瀚难计的高中的凤毛麟角。所以这个道理很简单啊,我不明白有什么可自卑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以前坐拥全高中瞩目的光环,可是高考将学霸汇聚一地之后,你自然不可能继续成为里面最优秀的人。
很简单的道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而已。有什么想不开的?
私以为,可以感到压抑;但不必,感到“自卑”和“一无所有”。
说这句话的时候,你的理性去哪儿了?你还有作为一个全国名校学生应有的基本认知事实和价值判断的水平吗?
短暂的失望过后就够了,如果整日沉浸于对自己不满和压抑痛苦之中,那过得太没意思了吧!跟别人比,永远没有尽头,因为人总会拿自己的短处去跟别人闪闪发光的优点相较,可是你怎知别人比你多付出了多少,人家的原生基础又比你优秀多少?
既然拿到了这张入场券,将目光紧盯在别人身上之外,最重要的是如何把这张入场券发挥到极致,不虚度寒窗十载换来的宝贵四年。作为全国名校,拥有很多别人仰不可及的资源:师资力量,学术水平,轻松易得的实习机会,广阔而优越的信息平台,这些都足以让你好好利用,提升自己,优秀的同学们应该是你学习的榜样,而不该是你愁云漫笼的烟霾。
二十岁上下,正是最青春年少,活力进取之时,有如此优越的学校作为化茧成蝶的土壤,如此优秀的同学时刻提警自己不可懈怠,如此层林尽染的烂漫秋光值得去享受,何必自艾自怜,怨天尤人,沉溺在过去的光环中难以自拔,沉溺在旧日的糜梦中不知醒来?
985和211的意义就在于你拥有优越的师资配备,尖端前列的学术观点,严谨优良的学风校风,数多质优的未来机会,最重要的,是自由而博大的广阔胸怀。
除了原文,这篇文章的评论区也非常有意思。
各大兄弟院校发来贺电,致以同病相怜的理解和问候。评论区各大优秀学子历数自己求学十几年或天赋异禀或囊萤映雪的天之骄子经历,抒发了自己一朝登天子堂而湮没凤凰堆中郁郁不得志的怀才不遇之情。
这篇文章,有没有鼓舞广大受困名校危机的大学生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这篇文章阅读量100000+,略略有些,不如归去之感。
最后附上两段别的小伙伴说的话吧,觉得甚有道理。我表达论点的能力尚待提高。
“对此有些感同身受但更多的表示很不理解。明明这个学院、这个专业里有全国最好的老师和最丰富的资源,能让你在一个领域里有深刻的见解和掌握专业的能力,却总嚷嚷着自卑和一无所有,这就很矫情。
我上大学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正学习并试着不再以一元的标准衡量一个人,而是发现每个人身上那个特别亮的点,甚至你吃饭让别人看着很香也是优点。你是985的,你是清北的吗?你是清北的,你是经管和光华的吗?你是经管和光华的,你本科毕业后申上牛津、哈佛了吗?你牛津、哈佛毕业后,你进了华尔街、得了诺贝尔了吗?一个问题后总有另一个问题,社会也不会希望他所有的成员都是搞金融、玩经济的。
反正我是不感觉自卑,也不一无所有。只要没有行将朽木,你就永远年轻;只要年轻,你就能继续地成长,就还有无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