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水石逸
书法图片/王建福
前不久外出学习,与书友们聚在一起,席间有书友发问“你把书法当什么?”,一时众说纷纭。后来回到家中,多番思考而作此文,希望与各位同仁共勉。
书法文化是我国最为古老的艺术,它不像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各个民族都拥有,虽然在表现的形式上不尽相同,但追究其本质却没有发生多大的改变。唯独中国的书法文化,它却仅仅局限于汉字领域,用鲜明的旗帜洋溢着中国文化。问我把书法当什么?的确不好回答,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我把书法当文化。
中国书法局限于汉字领域的单一形式,并没有将书法的地位推崇于其它艺术之上,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书法艺术的尴尬处境。喜欢书法,尊崇书法的人认为书法毫无疑问是艺术之首,例如唐太宗的携帖陪葬。而不尊崇书法的人,却往往又将书法赶出了艺术的大门。近代的朱自清先生就有这样的看法。这就无疑给书法艺术一个尴尬的处境,到底它算不算艺术之说,也就成了许多学书人习以为常的讨论话题。但书法的文化魅力,却被众人所共识,这也就给了我一个把它看作文化的理由。
书法它在书写中有严格的定位与规定:它有着固定的字形,有着固定笔画和字体。但它要表现的却是一种律动与阔达。这就相当于给了它一个实实在在的枷锁,如果说在这种枷锁的限制下表现艺术的律动美,阔达美,那书法可以算是典型案例。
尽管如此,但真正研究书法对书法有博大造诣的人却又能在这层限制下,将个人情感,中国文化表现出来。用线条的千变万化,来寄托个人情感的喜,怒,哀,乐。这也就跟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艺术中的审美所交融。
它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化,有着典型的中国风,这也就让那些不研究内涵的学书人,显得很尴尬。导致了他们永远只把写字当写字,把书法当技术。
前不久周末,有一位要好的朋友来看我给少儿班上书法课。当他从门口听到朗朗的读书声时,显得很惊讶。这明明是书法课,怎么在朗读《论语》。他一见到我便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只是轻轻一笑,示意他坐下,慢慢为他道来。
近年来,书坛可谓是从不缺“书匠”,越来越多的技巧高人,映入我们的眼帘。他们的出现,将当代书法创作无疑推向了高峰。但不可否定的是,文化的缺失已经成为他们的通病。
越来越多创作提高班的出现,掀起了创作的思潮,把参展,获奖当作学习书法的理想,也使得国展投稿创下一次次地新高。但盲目跟风地创作也使得文化的缺失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在这一点上,我们无疑要给中书协美美地点个赞,八届新人展评审所体现出的一系列变革,更好地告诉了我们“要把书法当文化”。
在当今社会,文化的缺失已经不止局限于书法领域,艺术领域。而是存在于青少年,成人,社会所有的群体当中。艺术发展的空前繁荣,已向我们发出怒吼的呼吁,让我们补补文化这一课,这也是我为什么让孩子们读《论语》等传统经典的缘由所在。
作为一名学书人,衷心的劝诫我们自称书画家的各位同仁补补课,好歹别在落款时,把李白的诗写成杜甫的,杜甫的诗写成李白的。也劝诫那些写四个字,三个字都能写错的名人,出了名了别老想着写字,还是先读书后写字,免得闹出了笑话,也希望我们请把书法当文化。
本文作者:石逸原名马太平,甘肃天水人,90后书画,文学爱好者,擅长书法理论,书法创作,文艺评论,文学写作等。
书法图片作者:王建福,字清韵,甘肃正宁县人,西北师范大学书法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