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戏剧舞台上,演员得扮演种种角色,追求演技上的成功,经历悲欢离合的情绪。但在人生舞台上,我们得扮演更多种的角色,追求更多方面的成功,遇到的局势也更光怪陆离、出人意外。即使在长途的跋涉奔波,忧患尝遍之后,也不一定能尝到甘美的果实,这果实我们称之为人生艺术的结晶品,称之为幸福。” ——傅雷
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君子”的傅雷,向读者解释翻译《幸福之路》的动机时,郑重地写下了这篇《一颗自由与健全的心灵》。
今天,975万学子赶赴考场,为冲刺人生幸福努力奋战。在此,本编先预祝万千考生都能猜题准确,首战告捷。其次,本编再祝各位估分准确,考上理想中的大学。
连日来,高考新闻不断。校园里的誓师大会上,同学们一边挥泪告别,一边相互祝福。他们告别的方式多种多样,而祝福的话却只有一种:猜题准确!估分准确!
作为局外人,我们的祝福也不例外。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度是专属于高考的代名词。后来“独木桥”被换成了“钢索”。
考生们怎敢不精确?
在这场需要精确到点的比赛中,谁会气势如虹?谁又忧心忡忡?
猜题、估分,是高考季的重头戏,也是我们人生的第一次重要评估与选择。它考验的不只是我们做出决策时的运气和能力,还有我们内心对客观现实的判断模式。
如果,你做了一个过分乐观的评估,你需要警惕;现实和理想总有不同。
如果,你做了一个过分悲观的评估,你务必小心;看待自己时的眼光一直是向下的,你就会变得越来越渺小。
一面是乐观,一面是悲观,人们置身其中,一旦离哪一面太近,或者屏蔽了其中的任何一面,都有可能造成令人无法接受的结果。
首先,本编向大家解释一下什么是乐观?
常规意义上来讲;遍观世上人、事、物,皆觉快然而自足的持久性心境,就是乐观。从哲学角度来说,乐观其实就是一个人的世界观。如果你时常感觉自己与世界相处得很融洽,而世界对你而言,如同一个善意释出者,能够时刻帮助你建立向阳的人生态度。那么,你就是一个乐观的人。
积极心理学中,有“乐观评估者”之说。心理学家表示;一个人把自己遭遇的情境,解释为一次的暂时的、与人格无关的事件时,从心理气质上来讲ta就是一个乐观评估者。
如果一个人热衷于新鲜事物,面对未知勇于尝试。并且总是把失败认为是由外部客观因素引起的暂时性事件(也就是外归因),其对于外界事件掌控的能力也总能因此变强。这样的人,其心理动机就趋向于乐观评估者。
当负面事件发生时,能够接受自己犯下的少部分错误,且认定坏事只是生活偶尔的小玩笑,很快就会过去,并不会影响整体生活走向的人,他的心理风格就是乐观的。
什么是悲观呢?
佛教有“五观”之说,悲观就是其中之一。它泛指着人在面对世事时一贯秉持消极的态度。
对比乐观评估者,心理学也对悲观评估者做出了释义。悲观评估者会把自己所处的境地和所遭遇的事件当成是永久的,不可逆转的,甚至是跟人格相关的。他们天然具有(或后天形成了)一种偏暗的心理气质(如我们上文所讲到的“灰色眼光”和“灰色世界”)。这种心理气质,会直接影响他们形成相对消极的人生观。
“居安思危”是悲观评估者的心理动机常态。面对未知和即将要发生的事情,他们首先会思考其中要面临的危险部分,且会针对这些危险,制定一系列防范措施和解决方案。所以,“撞车的都是老司机”的理论之下,作为一个悲观评估者,他们必然在上车前早就买好了十份人身保险,或者从一开始他们就不会选择开车和坐车。
我们很少会看到一个悲观评估者,在遇到恶性事件时,能够做到微笑面对。因为他们所固有的悲观心理风格,会使他们主动将事件的所有错误归结给自己,并在内心不断放大事件的恶性影响。“今天我有一盘菜盐放多了,明天饭店可能就要关门了”。悲观评估者的忧患模式,总是能从一到二、二到三,三成众。
“当年我考大学,差一分没考上清华。清华的录取线是691,我的高考成绩是69。估分差之毫厘,人生失之千里啊。”
高考新闻猛攻之下,又有一大批段子手诞生了。
实不相瞒,本编当年也是被第二志愿录取的考生。之所以现在沦落到夜以继日地埋头写稿,还时常被老板扣鸡腿;也是因为当时对自己的客观能力误判啊。
段子归段子,玩笑话也只是玩笑话,自然不必当真。但是生活中,因为过度乐观或悲观而造成的现实误判,确实会影响大家的诸多选择。同时也会因此,给自身的生活、工作、人际交往等多方面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首先,我们来谈谈过度乐观。
阿Q精神,是典型的对现实过度乐观评估下的产物。鲁迅笔下阿Q一旦看到比自己弱的人,就会上前挑衅,而挑衅的结果总是输。输了之后,阿Q就会对自己重复那句经典的话: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被儿子打了”对于阿Q而言,是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他依靠这种优越感来面对生活的苦难。当有一天这种优越感被粉碎,他又说:现在我是个能够自轻自贱的大人物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阿Q的过度乐观,成就了一种精神力量。而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这种后天畸形的乐观产物,就被叫做“乐观偏见”。
“闯红灯时看着点车,就没有安全问题。”
“我的身体这么好,经常熬夜也威胁不到我的健康。”
························
低估外在危害、高估自身能力,从生活乐观到阿Q精神的过程,就是乐观偏见形成的过程。而一旦这种心理状态根深蒂固,生活就会受到负面影响。
1人在高估自己能力的基础上,会把事情的期望值预设过高,而事情一旦失败,其失望值就会越高。
2三月过路被车撞,四月继续闯红灯——过度低估危害,会让人快速忘记已经受到的危害。
3长此以往,闯红灯时连车不必躲了。忽略潜在危害,等到被撞时才知道自己不会金钟罩铁布衫。
接下来,我们讨论过度悲观。
“祥林嫂”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鲁迅先生您今天辛苦了!)在整个《祝福》一文中,我们几乎没有从祥林嫂的身上,看到过任何“希望之光”。她向每一个人不断重复儿子被狼吃了的故事,同时又笃信自己死后被“阎罗分尸”的宿命。
从被婆婆卖掉,到再婚丧子,再到祝福之夜的去世。祥林嫂的坎坷命运,确实令人感伤。而感伤的同时,我们又不禁叹息:如果她能走出悲伤,少一些自我放弃,多一些勇气和积极,她的人生也许就会不同。
祥林嫂在苦难的生活中圈地为牢,将自己锁进过往的黑暗,闭眼不看将来有可能到来的光明。
这种过度悲观的心理状态,就是我们生活中经常会提到的“心理设限”。
“事情已经这样了,我再努力还有什么意义”。当过度悲观者精想要做好一件事情的时候,假如结果不尽人意,他们就会陷入深深的自我谴责和自我怀疑中。而不能及时找出失败的原因,更羞于对原因进行分析,或者积极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每一个过度悲观的内心,都藏着一份无名的怯懦。比起为了更好的生活奋力一搏,他们更愿意站在原地,被动地接受他人的安排。“想去考驾照,但是如果最终考不过,过程中还要浪费那么多时间;与其这样,还不如直接选择打车。”
心理设限,会令人在面对选择时犹豫不决,甚至逃避选择止步不前。而乐观偏见,又会令人激进冲动,面临不测时手足无措;他们在生活中很容易在一些需要谨慎的事情上,掉以轻心,从而酿成错误。
综合来讲,两种心理模式的核心问题都在于,无法对现实中的自身条件和客观事实做出相对准确的评估。
乐观与悲观,本身并无对错和好坏之分。而乐观评估者和悲观评估者之间,也各有优势与弊端。“69分”网友的故事,只是一种调侃,现实生活中也并不多见。
如果你不知不觉中,已经形成了对自身或现实,做出过度乐观或者过度悲观的评估。那你也不用着急,只需要学会让自己偏执的情绪,缓缓地调整方向,就能顺利回到正轨中来。
在此,本编为你们精心准备了两点心理调整小建议。
其一;学会在悲观的同时,为最佳结果的到来做好准备。当你完成一项任务时,不要只关注任务中需要解决的困难,留出一点时间去“畅想美好的明天”。另外,请试着抱持“竭尽全力”的心态地去做好这项工作。面对过程中的挫折与失败时,请多给自己“再试一次”的机会。
其二;在“最好的打算”之外做好“最坏的准备”。试着更多地参与现实,了解事情的多种发展走向,接受世界与成长的本质都是复杂的过程。尽量减少对未知的过分臆测,到实践中去求真知,在细节中去看全局。放下对“未雨绸缪”的消极印象,在放慢自己脚步的同时,领会“三思而后行”的生活哲理。
面对人生的过程中,没人能一直做到永远精准地评估现实,并就自己的评估做出永远正确的选择。而正在参加高考975万同学,或许今天你猜的题没有出现在考卷上,但这并不能完全影响你,交出一份令自己满意的答卷。到放榜之时,如果你的现实成绩和估分不同,你也不必介怀,因为你的精彩人生绝不会只因为这一次误判,而减少一分色彩。
顺祝天下考生:暑假玩得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