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酷说《老子》(22)▏为什么学历越低,成功率就往往越高?

题引: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

“学历低的人往往是成功人士,学历高的人常常是打工仔。”

比如华罗庚是初中文凭,沈从文是小学毕业;

杜月笙没什么文化、李嘉诚没什么学历等等。

没错,以上这些都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但是:

这是全部的事实吗?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

(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直伸;)

㊣洼则盈,敝则新;

(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

㊣少则得,多则惑。

(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

㊣不自见,故明;

(不自以为看见,反能显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以为是正确,反能彰明;)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夸,反而有功劳;)

㊣不自矜,故长。

(不自我炫耀,所以才能生长发展。)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正因为不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古时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


【第四句】

㊣不自见,故明;

1、

首先,什么叫“自见”

说的简单一点,就是一种自以为是的偏见

其实,“自见”并非是一些少数人的特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见”。

2、

举个例子:

在美国遭遇“911恐怖袭击”后的三个月内,全国各地的交通事故突然爆增,开启了“全民撞车”的时代。

为什么会这样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

“人们普遍觉得坐飞机太危险了,远不如自己开车来得安全。”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当然不是!其实,这就是一种典型的“自见”

不过,这种“自见”并非是美国人所独有的。

基本上在世界上各个国家的普通民众的心里,都装着一条不言自明的常识,即:

“相对于汽车或者火车这些交通工具而言,天上的飞机安全性不高,容易出事。”

至于这种“自见”为什么是偏见,我会在后文亮出证据。

现在,我们需要解决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飞机更不安全?

3、

二战时期,美国空军指挥部为了对战斗机进行有效的防护,通过大量的实际后统计,发现一个规律:

空战回来的战斗机,机身的弹孔数量最多。

于是决定:

在战斗机机身上加装防护钢板

就在所有人都准备举手通过的时候,统计小组里文弱的数学家瓦尔德却提出了一个相反的方案:

“弹孔数量最少的引擎,才是最需要加强防护的。”

在场的所有人都一头雾水,面面相觑。

瓦尔德解释说:

“飞机在空中交战,各个部位中弹的概率,在统计学上应该是大体均等的。

可是子弹又没长眼睛,为什么偏偏不去攻击战斗机最为脆弱的引擎呢?

只有一个原因:

引擎中弹的飞机,基本上都没有飞回来。”

后来在战场上的统计事实证明,瓦尔德是的猜测完全正确。

这就是“不自见”的力量,不仅要”见自己所见”,还要“见自己所未见”

4、

现在,你应该知道自己为什么害怕坐飞机了吧?

原因很简单:

因为飞机事故影响大,一般都是全民关注。

而其他的交通事故,影响显然就小得多,很少能引起全国性的讨论。

所以久而久之,就给我们造成了一种“飞机不安全”的假象。

实际上,每年因为空难死掉的人数比被雷劈死的人还少。

而联合国201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

“全球道路交通事故每年致死的人数,是125万。”

怎么样,两者的安全性天差地别吧?

5、

我们不妨再来看看另一组数据,是美国交通部的官方统计:

在美国,常规旅途民航飞机的死亡率是0.003人/亿英里;

商用大巴是0.05人/亿英里;

火车是0.06人/亿英里;

汽车是0.61人/亿英里;

也就是说:

“在相同的距离内,坐飞机的死亡概率只有大巴车十七分之一火车二十分之一汽车二百分之一。”

当然,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这一数据虽然不尽相同,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乘坐飞机,远远比乘坐汽车安全。

6、

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往往由于迷惑于自己所看见的东西而导致了“自见”,以致一叶障目,颠倒常识

当然,这种现象在统计学上还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

“幸存者偏差。”

其实生活中类似的“幸存者偏差”现象还有很多:

比如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

“学历低的人往往是成功人士,学历高的人常常是打工仔。”

比如华罗庚是初中文凭,沈从文是小学毕业;

杜月笙没什么文化、李嘉诚没什么学历等等。

没错,以上这些都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但是:

这就是全部的事实吗?

根本不是!为什么?

因为我们往往只关注低学历的成功人士高学历的失败人士,而容易忽略掉低学历的失败者高学历的成功者。

不仅如此,我们还忽视了二者的人口基数。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官方统计数据来看: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还不到一亿两千万,仅占总人口的8.7%。

也就是说:

即使低学历者的成功率远低于高学历者,但低学历者的成功人数,也依然会远高于高学历成功者。

正因为我们用了错误的比较方法,所以才会得出“读书无用”的谬论。

7、

我们更值得警惕的是:

上面所谈到的事例,只是生活中的冰山一角。

其实,“自见”无时无刻都不在迷惑着我们,我们也往往戴着“自见”的眼镜,无凭无据地在歪曲着整个世界。

所以老子才会当头棒喝一声

“不自见,故明。”


【第五句】

㊣不自是,故彰;

1、

公元三世纪初,中国历史上爆发了一场著名的战役叫“官渡之战”。

最终,曹操以三万兵马击败了袁绍十几万大军,从此独霸中原。

可是这场战役,不仅袁绍自己后悔不已,就连后世无数的历史学家也为之扼腕痛惜。

为什么?

因为袁绍本来不会失败,如果当初他采纳了田丰提出的“持久战+游击战”建议的话。

那么按照常理:

失败后的袁绍一定会痛定思痛,亲自去监狱里给田丰松绑,并且赔礼道歉,重新启用。

还别说,在“官渡之战”失败后,真就有一个狱卒向田丰提前道喜。

然而,田丰却仰天长叹道:

“他若胜了,我或许能活;如今败了,我必死无疑。”

果然,袁绍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将田丰“杀人灭口”。

2、

不过,田丰之死虽然可惜,还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起码他临死前的这一叹,就向我们透露了一个人性的天大秘密。

这个秘密就是:

正常的人,是不会认错的。

什么?让一个人认错真的有这么难?

对!不仅难,而且难于上青天。

3、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略特·阿伦森为了研究这个现象,还专门写过一本书来探讨。

书的名字就叫《谁会认错》,他在书里收集整理了数不胜数的真实案例:

总统平民;

明星穷人

上至国会议员,下到企业职工;

无论是高教育的大学教授,还是低文化的街头小贩。

几乎无一例外,全体国民统统都是“死不认错”的代言人。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我觉得可以用一些形象的比喻来解释:

因为当一个人承认自己错误的时候,就等于是从大脑中强行卸载掉旧的思维,同时再安装一套新观念。

而在新旧交替的过程中,往往会引发大脑信息短路,从而造成思想系统的紊乱。

这可并不是我空口无凭,一时臆想,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心理学脑神经学双重依据。

我上面描述的那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

“认知失调”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神经科学家德鲁·威斯顿通过核磁共振技术,扫描人类在处理信息时的脑电图表明:

当人面对令自己认知失调的信息时,大脑主管理性的区域就会突然断电,停止工作;

而当恢复了协调时,大脑的情绪区域就会突然亮灯,兴奋异常。

——艾略特·阿伦森《谁会认错·第一章》

也就是说:

当人在面对自己错误那一刻,是没有理性的,所以是不可能认错的。

除非等大脑适应了那一套新的、正确的思维程序,人才会恢复理性,改过自新。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即使听到一个人说“对不起”的时候,也往往是几天,或者是几个月,甚至几年以后。

当然,如果他的大脑与新思维程序不兼容,那么我们恐怕就永远也不可能看到他低头道歉的样子了。

4、

现在我们终于明白:

让一个普通人认错都是那么地艰难,何况是帝王将相呢?

当我们明白了这条人性规律的时候,也就明白了“不自是”的重要性。

所谓“不自是”,就是不以自己的想法为绝对准绳,去度量天下一切人和事。

尤其是当一个领导者“自是”的时候,往往会产生涟漪效应,造成的恶果也往往会放大数十倍。

5、

讲一个老典故:

公元631年,有一个叫李好德的人在公共场合妖言惑众,可能说了一些敏感的政治话题。

唐太宗大为光火,下令道:“关起来严查!”

当时的大理丞张蕴古经过一番调查,最后上报说:

“此人有癫痫病症,所以才疯言疯语。按大唐律例,应该无罪释放。”

唐太宗一听:“罢了,那就按制度办吧。”

第二天,有一个人向唐太宗打小报告:

“李好德的哥哥跟张蕴古是老乡,恐怕两人有私情。”

唐太宗大怒,二话不说。

立马派人将张蕴古抓起来拖出宫门外,就地处斩。

——《贞观政要·刑法第三十一》

然而,唐太宗前脚刚砍下了李蕴古的人头,后脚就悔青了肠子。

是的,他知道自己错了。

但是他面对错误的方式特别有意思:

他并没有从灵魂深处对自己进行一番深刻的检讨,而是顺手一推,将责任迁怒转稼给了文武百官。

他质问道:

“张蕴古即使有罪,也罪不至死。

朕只是一时冲动,你们当时怎么都不劝谏呢?

你们这些辅臣是干什么吃的?有什么用?”

6、

你看,这就是人性。

即使是英明神武的唐太宗在面对自己错误的时候,跟一个街头不讲理的泼妇也毫无二致。

当然,作为一国之君,“自是”是付出巨大代价的。

张蕴古被杀之后,大唐的法官们人人自危。

为了怕被人扣上“徇私枉法”的帽子,于是在处理案件时都不加斟酌,一律从严。

从而又导致天下百姓惶惶不安,提心吊胆。

最后,唐太宗痛定思痛,为了避免重蹈覆辙。

不得不下诏:

“从今以后,凡是死刑案件,必须反复上奏五次,方可决断。判决前,上奏两次;判决当日,上奏三次。”

——《旧唐书·刑法志·第三十》

于是在第二年,才出现了全唐死刑犯只有320人的“贞观奇迹”。

这就是一个帝王在“不自是”以后,政策所散发出来的一道明朗光辉。

所谓的“彰”,不就是“彰明”吗?

所以老子说:

“不自是,故彰。”


【第六句】

㊣不自伐,故有功;

1、

所谓的“伐”,原意就是指一个人拿着一种“戈”的武器。

一个人拿着“戈”干什么?当然是攻击。

所以《说文解字》曰:

“伐,击也。”

后来“伐”这个字,便发展出了“自夸”的意思。

为什么?

因为古人早就明白:

一个人自夸,本质上是对别人的攻击。

只不过,换了一种叫“语言”的武器。

2、

汉光武帝刘秀在征战天下的时候,有一位将军叫冯异

行军打仗一往无前;奋勇争先;

待人处事却十分低调,可以称得上是一名谦谦君子。

最让人意外的是:

每次其他的将军们坐在一起互相论功颂德的时候,冯异就自己找一棵树坐下,一言不发。

因此,士兵们给它起了一个外号叫“大树将军”。

后来有一次,光武帝刘秀进行军队人事调整。

没想到诸将和士兵们纷纷请求说:

自己愿意分配到“大树将军”的麾下。

因此,刘秀对冯异青眼相加,也分配给他最多的将士兵马。

——《后汉书·卷十七·冯岑贾列传》

所以无论是后世的范晔写《后汉书》,还是司马光写《资治通鉴》,都给他量身定做了一个评语叫:

“谦退不伐”。

3、

正因为冯异“不伐”,才获得了将士们的认可,成为了大家心目中功劳最大的人。

而那些天天“自伐”的将军们呢,看起来是宣传了自己,其实只是一种无用功而已。

因为任何形式的自吹自擂,本质上都是一种自私自利。

没有人会喜欢“自私自利”的人,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讨厌自卖自夸的推销员的根本原因。

孟子有一句名言:

“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其实,人也一样:

“人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而老子早已摸透了人性中的这一点,所以才会说:

“不自伐,故有功。”


【第七句】

㊣不自矜,故长。

1、

所谓的“矜”,是古时候的一种长柄矛,外表很“帅气”

但是没有锋刃,并不具备杀伤能力。

所以在宫廷里被当作一种礼仪用器,是仪仗兵的专属配置,用于迎接外宾,展现国威。

2、

如果用一个形象的比喻,“矜”就像是孔雀的尾巴,是一种华而不实的装饰。

凡是“自矜”的人,渐渐地都可能会进化成“孔雀”。

而孔雀的尾巴其实是不利于生存的,既妨碍飞行,又消耗能量,还容易引起天敌的注意。

唯一的作用就是:

为了炫耀,吸引雌孔雀。

也就是说:

自矜不会增长实力,只会增长虚荣心。

3、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人类社会中有一个特别难以理解的现象:

有些人总是会去乐此不疲地做一些有害健康的事情,比如抽烟、汹酒、纹身、吸毒、熬夜、暴饮暴食等等。

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了科学家几个世纪,直到最近几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杰拉德・戴蒙德才总算补填了一个比较令人信服的答案。

因为他从一种动物身上找到了灵感:

在非洲的大草原上生活着一种羚羊,两只眼睛很大,向外凸起,看起来就像瞪着眼一样,所以被称作瞪羚。

瞪羚有一个很奇怪的习惯:

那就是当它发现狮子在草丛中潜伏时,不会立即狂奔逃命。

而是很镇定地离开,一边慢跑,一边弹跳。

没错,它其实是在炫耀:

“我很强壮,你肯定追不上我!”

如果狮子被唬住了,双方就相安无事,都可以节省体力和时间。

如果狮子被激怒了,瞪羚就可能命悬一线,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当然,瞪羚的奔跑速度是80公里每小时,与狮子相当,所以还是有炫耀的资本的。

4、

正是受启发,杰拉德・戴蒙德指出

人类的吸烟、纹身等等行为、以及孔雀的大尾巴,本质上跟瞪羚的弹跳习惯一样,都是一种炫耀的讯号:

看!我的基因是多么优良,我可以随意损害身体,随意作死。

当然这个答案如果用老子的话说,就是两个字:

“自矜。”

5、

谈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一个人:

“嘉靖”(1507——1567)。

没错,他就是明朝最有个性的一代“名君”。

历史上最有个性的那个清官海瑞,也是因为骂他而一夜爆红青史留名的。

为什会想起他呢?众所周知:

嘉靖一共当了四十五年皇帝,其中有二十多年不上朝。

可是要注意:

他的不上朝,可并不是所谓的罢工歇业,不理朝纲。

他只是从台前转移到了幕后,开始玩弄权术,扮演起了文武百官的“教父”

朝廷上的大小事宜,各种奏章,他可是无一放过,全部都要字字过目、条条批示。

而且他还经常召见一些重臣,面授机宜。

他的生活常态就是:

白天炼丹药,晚上批奏折,经常忙到凌晨四五点才休息。

当然,六十岁的时候他把自己折腾死了。

6、

以前我一直想不明白,嘉靖既然都“罢朝”了,为什么不干脆“罢工”,非要如此自讨苦吃呢?

如果我们追究到进化心理学的领域,就会发现:

嘉靖皇帝的任性瞪羚的弹跳是同一种心理。

其实,“罢朝”只是一个幌子。

他真正的野心是:

朕要当一个不上朝也能天下太平的千古明君。

当然,他的野心虽然没有达成。

但不能否认的是:

他并非无能之辈,也确实是一个相当有作为的皇帝。

即使是后来的清官在编修的《明史》也称颂他是"中兴之主",还夸赞他"有不世之奇谟六,无竞之伟烈四,而又有震世之独行五"。

然而,他本来可以做的更好,本来可以让明朝在他的手中“生长发展”的更加茁壮和强大。

可惜的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他为了显示自己的英明神武,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朝纲废弛,百官内斗,从而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了导火线。

可以说天资聪颖的嘉靖帝因为“自矜”,成了一个自毁江山的人。

所以老子才会告诫说:

“不自矜,故长。”


【第八句】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

自见,自是,自伐和自矜本质上都是一种争,争着证明自己。

证明什么?证明自己比别人更聪明、更强大。

但是我们不要忘了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为什么会这样?

2、

我在第九章中关于“功成身退”的那一节解读中,已经从进化生理学的角度证明了:

一个成功的个体对于群体来说,就相当于一个变异的细胞。

而人体的变异细胞有两种:

一种是癌细胞,会使人体趋向毁灭。

一种是生殖细胞,会使人体得以延续。

其实这两种细胞,就相当于我们人类社会上的两种人:

一种是有益于社会的好人,就像生殖细胞;

一种是有害于社会的坏人,就像癌细胞。

悲剧在于:

群体无法轻易判断出你是一个有害的“癌细胞”,还是一个有益的“生殖细胞”。

所以,群体宁可错杀一千,也绝不会放过一个。

——《酷说老子·第九章·功成身退》

也就是说:

当你争着要证明自己是“成功”的强者时,无异于向天下人宣布:

“你们来攻击我吧!”

那么天下人当然会争先恐后地来抢夺你的制高地,直到将你拉下神坛。

3、

那应该怎么办呢?

两个字,不争。

一句话,你要避开人性。

你可以聪明,但是你的聪明之光,最好不要晃的其他人睁不开眼睛。

你可以发光,但是不能太耀眼。

这就是老子所谓的“光而不耀”。

你把自己表现的太聪明,无异于告诉其他人:

“看!你们是多么愚蠢。”

你把自己表现的太强大,无异于告诉其他人:

“看!你们是多么低能。”

然后,你心里还美滋滋地想:

“我要一个人去“成功”了,你们这群“弱志”千万不要来跟我争哦。”

老子送你四个字:

“痴心妄想。”

4、

孔子就深谙不争之道,所以他说: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

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论语·八佾篇》

意思是:

君子是不争的,实在不得已,才会竞争射箭。

但是比赛以前,要相互作揖;

比赛以后,也要相互敬酒。

这,就是君子之争,叫“不争之争”。

孔子为什么要不遗余力地提倡呢?

其实,这一套君子礼仪无非是在表明一种姿态:

我喜欢射箭,你也喜欢射箭。

恰巧我们要在同一个地方,一起射箭。

我拉响了弓,只是对自己平时练习的一种证明

你射出的箭,也只是对自己素来爱好的一种交代。

无论谁输谁赢,都是在为了超越过去的自己,而不是为了凌驾于对方。

5、

所以,所谓的“不争”,是指不与人争,而是要与“过去的自己”争。

当你只跟“过去的自己”比赛时,谁会跑过来跟你竞争呢?

当所有人都没有与你相争的意识时,你的人生之路才会一帆风顺,平坦无虞。

如果用一句哲语来表达,就是:

“当你知道自己要去哪儿的时候,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那么,你知道自己要去哪吗?

明代思想家袁了凡在《了凡四训》中给出了一个著名的答案: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

什么是“义理再生之身”?

其实,人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在新陈代谢,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着新细胞取代旧细胞“篡位”情节。

人生何尝不应如此呢?

当你的新思想取代了旧思想,不就等于是“新自己”取代了“旧自己”吗?

所谓人身,就是细胞每时每刻在浴火重生。

所谓人生,就是思想每时每刻在破茧化蝶。

如果非要给人生寻找一个目的,那么这个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

超越自己。

如果非要给人生寻找一个目的地,那么这个目的地也只有一个,那就是:

在超越自己的路上。

6、

现在,你知道自己要去哪了吗?

原来:

“当你在超越自己的路上的时候,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所以老子说: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九句】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1、

这一句所谓的“曲则全”,并非只是仅仅是指“曲则全”这一句话。

而是指“曲则全,枉则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一整段话。

老子通过一系列的排比句,辩证地诠释了一切事物的两面性。

表面上看起来相反的事物,往往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偏废。

所谓“一而二,二而一。”

佛家也有所谓的“苦乐不二”、“烦恼与菩提不二”等等的说法。

2、

先哲无非是想告诉我们:

要想种出纤尘不染的莲花,必须先要培育出肮脏不堪的淤泥。

不能只看到莲花表面的光鲜亮丽,而无视莲花下面恶浊的生态环境。

也不能因为生活在一个恶浊的世界里,就不再相信人间有清澈的眼睛纯洁的心灵。

你要睁开眼睛,看到自己所能看到的;

同时也要打开心灵,透视到自己所不能看到的。

如此,才是“全而归之”,才是“万法归于一心”。

3、

须知:

智愚往往出自同一个人;

善恶往往出自同一颗心;

是非往往出自同一个标准。

相反与相同,何尝不是出自同一个“道”呢?

所以老子说: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二十二章下【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456评论 5 47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370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337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583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596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72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36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95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50评论 1 29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01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85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71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51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34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67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3,636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11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