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上的逻辑并不是理解上的逻辑。逻辑上的真假,又不等于真实的真假
这大概是这几天开始复习MBA的逻辑考试时候带来的一阵领悟。
在未开始复习前,上了一套2017年的前题,60分只做对了32分,而且耗时巨大。
看着网上买的厚厚的机工版教材,越发觉得这种难度己经超乎了自己想像之外。
当下觉得十分无力,有一种想要改月计划以进行题海训练的感受。
正在发愁之时,心里想到的关键字是--心理表征。
仔细考虑一下,逻辑考试既然做为一个短时间可以为大部分MBA考生准备好的题目 。
势必有更好的心理表征还有方法,于是无意中上网搜索了一下网易云课堂,
竟然发现有一个名为《MBA大师》的机构,分享了免费带版权的逻辑教程。
于是,好奇心驱使下,看了一集,就一发不可收拾。
看了几集后,我才发现,如果从出题人的角度看,那么长得那么恐怖的题目,
竟然是为了迷惑我,绕晕人,才设置那么多无关重要的长度的文字,来让你在当中迷失。
而逻辑题目的本身,竟然是将中字翻译成“与或非”+“推倒”的方法,才是真正的解题方法。
结果,明白之后,那些我做了10分钟依然没有头绪的问题,只花了不到10秒钟,
就迎刃而解........
这本身是一件细思极恐的事情,如果按照正常的默认值,我会习惯于死磕,用题海或者用那些
所谓“教材”方法来,一步步学练,训练效率极为低下。
相反,培训班老师当中,所勾画出来的心理表征,是从出题人的角度来思考的,
而且转化成符号不陷入文字的套路,是任何一本市面上的教材都没有提到的。
如果遵循下意识的默认值,我可能只会陷入去死循环,付出极多的时间,去进行无关重要的
练习投资。而真正的思维陷区在于,
我的假设:“自己逻辑能力很好,培训班老师无法快进,我容易瞌睡”
我却没有思考过,这个假设本质有极大的漏洞,就是MBA考试的《逻辑》--不是考你的正常逻辑,
而是通过设置超过你正常工作记忆,必需动手运算推理的逻辑。
所以,用日常的逻辑思维,无法让你在这个考试当中发挥出来。
默认值,仍然是一种极为恐怖的信念链条,盘踞在我的大脑当中。
比如,我认为最好的方法独自学习,就从来不会想参加辅导班。
比如,我认为自学是最好的方法,就下意识不会先去寻找导师,为我提供反馈与心理表征。
比如,我认为时间是最宝贵的资源,却还未下意识形成用金钱买时间的习惯。
在《畅销的原理》当中,讲过两个国家之间捐献器官的80%VS10%的对比的差别的研究原因。
答案是--因为80%捐献度的国家,默认是健康保险当中,自动勾选了捐献的选项。
而几乎没有人,会曾经再意过这些细节,相信所有的默认值。
比如,在银行开户时,又会有多少人知道,2015年后,存款的刚性兑付就己经被打破。
假设你存100W在银行,银行倒闭,你就最多只能获得50W的补偿,无论你有1000W,5000W,还是1个亿。
如何避免再次犯错,只需始络记住法则。
** 找导师>试错>看书>低水平重复。**
现代的人,想要太多,能接触更多的东西,找导师看似花钱,实质能达到最快试错的目的。
不要让默认值绑架自己,否则待大坑深挖的那一天,你虽然很努力,却被时间无情地深深地活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