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一点,接下来分享的都要建立你愿意思考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如果你是不愿意思考的人,不看也罢。
愿意思考的人都希望自己成为思维缜密的人。那么要如何成为成为这样的人呢?其实也不难,打算小小实践一下。
首先要明确,思维缜密的定义,其实就是你对自己的或者自己被灌输的每一个念头,都能清晰地甄别其中的因果关系到底是不是成立的。
说到这里,就可以用抓手思维看到思维缜密的障碍就是甄别因果关系。所以接下来就谈谈甄别因果关系的三个原则。本书把三个原则完全分开来独立讲,但我更趋向于把第一个独立出来,然后第二个和第三个放在一起。今天只谈第一个,第二三个留到明天谈。
第一个是基础。个人认为是你从整体出发进行分析。基础就是思考四个层面。假设有这样一个结论:因为A,所以B。你就要从四个层面审视,A不一定是B的理由;A不一定是B的理由;A不一定是B最重要的理由;A和B是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的。文中拿电视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举例,可以发现这个结论前三个层面都没有通过,最后一个层面拿老师的水平决定学生的水平这个结论举例,但事实上,学生的水平也决定了老师的水平。因为学生的严谨且难回答的提问会督促老师学习,提高水平,而老师传授的知识也会提高学生的水平。如果你对一个结论进行检验,发现这四个层面的审视都过了,那好,接下来进入第二,三个审视。
上面讲到通过第一个原则基础的考验,再来看第二个原则安慰剂,检验他的方法书上提到了一个,就是双盲测试。双盲测试来自医学界,但事实上,很多领域都能用双盲测试的思维模式和原理去分析安慰剂的影响效果。简单说下双盲测试的操作流程。每次研制出新药都要测试并且明确其正确效果才能投入使用。研究人员会招募一群病人,分为两组,进行测试。一组用新药,另一组用跟新药外表一模一样但实际没有任何药力的安慰剂。他们不知道自己服用的是什么,都单纯的以为自己服用的是新药。这是一盲。同时,发放药品的工作人员知道安慰剂和新药同时存在,但是不知道自己手中的是安慰剂还是新药,这是二盲。研究人员在局外记录。将服用安慰剂的效果和服用新药的效果同时进行对比,如果比例相当,说明新药的作用和安慰剂一致。但实际上,双盲测试的具体流程在其他领域有点难以实现,但至少,我们可以通过双盲测试看到自我心理暗示其实对结果的影响也是存在的,有的时候甚至影响巨大。也就是说,在甄别因果关系的时候,即使不能运用双盲测试,但至少你要把自我心理暗示代入进去思考。
第三个则是自证预言:如果人们相信某件事情会发生,那么这件事最终真的会发生。莫顿教授用银行挤兑的例子说明了自证预言的机理:一家银行本来运作正常,但是突然有流言说银行要倒闭了。流言越传越凶,人们信以为真,把自己的存款都取走了,结果这家银行真的倒闭了。而且自证预言通常都是对于坏事尤其有效。如果你相信一件坏事会发生,那么这件事就会发生。这其实与人大脑中的恐惧情绪有关。喜悦往往会让人停下行动享受喜悦,而大多数人一旦恐惧,就会立即采取行动回避危险,但事实上,在恐惧情绪下作出的行为都是事与愿违的。
我在最开始为什么把第二个和第三个放在一起呢?第二个是安慰剂,双盲测试,第三个,是自证预言。这两者其实说白了都跟人的心理有关。安慰剂是自我心理暗示,而自证预言则跟恐惧心理有关。至于最开始的基础,则更要求你站在客观世界的角度去甄别因果关系。
如果想让自己的思维变的缜密些,不如从现在开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时刻注意自己产生的以及被灌输的每个念头,用上面三个原则对因果关系进行甄别。你的甄别能力一定会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