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农村长大,但说实话,它一直是我想逃离的地方。
如果要说原因,主要有几个:一是我特别不喜欢干农活,厌倦了父辈们常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每每学校放一年两季的农忙假,我都特别羡慕学校那些拥有城镇户口的同学,他们相当于放了个悠闲的长假,而我是真正地在地里劳作了一周,各种腰酸背痛;二是不喜欢农村的环境,卫生肯定是跟不上的,冬天的冷风、夏天的蚊虫,还有各种生活的不便;第三个原因是,我不喜欢农村上东家长西家短的那种氛围。当然,最最重要的原因,是希望能通过读书、通过高考,改变命运,获得通往城市生活的入场券。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套用那句俗话,也许我是花了20多年的努力,才获得了与城里人一起喝咖啡的资格。
在我的记忆里,自然村一般都不大,几十户人家,大家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工作生活节奏都比较慢,信息量也很小,有着淳朴的乡音和亲情,但也有琐碎的家长里短,如果哪户人家有点小的摩擦,便很快成了全村人茶余饭后的谈资,我不明白这种关注别人家的事情为何可以成为自己的乐趣,也许他们只是太过无聊,生活太过单调了。
于是我就努力读书,读书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改变命运的有效方法之一。于我而言也不例外。
学校毕业,到城里工作,先是租房,再是买房成家。我太喜欢城里的生活了,不光是各种便利,各种新鲜的见闻,信息的通畅,还有生活的私密感。住在公寓楼里,每家都关着门,对门的邻居、楼上楼下的邻居,你都不认识,见面甚至都不打招呼。不过这样也好,适合我这样相对性格内向又喜欢与自己独处的人,而且,让人有相对的安全感,你无需暴露在一众陌生人的面前。而且当你作为一个小人物时,没有人关注你的点点滴滴。这样的生活于我而言,挺好。
再一次打破我的认知是当我在城里工作生活20多年后,随着智能机、微信等工具的使用,我们的生活变得愈发地便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相处方式也因此而不同。几年前我住进了一个新的小区,慢慢地认识了很多的新朋友,虽然有些来自不同的地方,年龄不同、行业不同,因为住在同一个小区、而且有不少共同的话题,所以慢慢就变得熟络起来。微信群也热闹了起来,每天有各种不同的信息,我常笑谈,小区微信群的信息量之大,让我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而且邻居的层次相对较高,讨论的主题也会涉及到我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获益匪浅。
但也有些新的认知扑面而来,比如他们会讨论一个共同认识且不在群里的邻居,或者一个本在群里因为种种原因退群的人,然后有关这个人的各种信息汇聚起来,感觉她(他)就被深扒了一样;或拍个别人的照片发到群里,再大家探究一下她的为人处事、家庭背景、生活圈子、言语碎片.......再引发一些深度的话题甚至上升到人品的讨论及剖析。每每此时,我就觉得我小时候农村那种东家长西家短的氛围又回来了,也许,它只是换了一种形式,换了一个时间和空间,让人心生恐惧。
我庆幸我平时只是个沉默寡言的人,我庆幸我只是个普通的工薪阶层,没有什么话题讨论度,我终于明白有的人为什么说愿意当个小透明......因为在这个网络和大数据的时代,同样是眼球经济的时代,你的一言一行都可能被无限地放大,最后,变成别人攻击你的武器。
时过境迁,兜兜转转,突然发现这个世界如此雷同。时间会变,环境会变,而人性的变迁,会是个漫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