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接纳与改变
很多人所遇到的困难,与其说是生活问题,不如说是生活的不如意。当我们说问题的时候,总是让人误以为只要找到原因、换一些零件,或者找到答案,就能一切恢复如初。但是不如意不是这样,我们只能随着生活顺留而下,在变化中努力适应它。
所以,真正的生活问题其实只有一个,就是怎么面对和处理生活的不如意。承认自己的无能为力非常难,但悖论就是,一旦承认在某些事上无能为力,你所能做的反而多了。
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有问题,但其实他们的问题可能就是无法接受自己的状态。成为普通人,对他们来说仿佛就是一种失败,只是他们的自己没有意识到。他们同样没有意识到,他们前来咨询,想要努力改进的行为本身,有时候也是问题的表现之一。
我们常常把对自己的不满和焦虑,当作推动自己进步的动力,但这种动力是有问题的。真正的进步不是焦虑的自我怀疑,而是平静的自我接纳,不是被对自己的不满驱赶,而是被美好的目标吸引。真正的进步都不那么着急,我们默默耕种,耐心等着它开花结果。
接纳自我的本质是舍弃,而不是追求。舍弃我们对生活的过度控制,舍弃我们想要成为完美自我的想法,舍弃我们对完美世界的执念。很多人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该怎么改变“急于改变”的状态,这也是我身上存在的问题。我觉得时间已经不够了,我觉得自己和理想的自我差距非常大。我非常想一夜之间,一周之间就马上改变自己的状态。
而这种急于改变的状态,同样导致了我很多的问题。我会做一些其实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我经常所做的事情会加剧我不想要的结果。就像失眠的人,经常因为努力想要睡觉而失眠焦虑的人会因为想控制自己,更焦虑抑郁的人会责怪自己不够积极,而更加抑郁。
身处悖论中的人会自然的觉得,如果他们不做点什么事情会更加糟糕,但是往往这种情况,他们不做什么,反而事情会更好,当我无法让事情变得更好的时候,最好的决定就是什么都不做。
急于治疗的心情是我们的一种防御机制,有了这种防御机制在,至少对于自己的人生还是有希望的。放弃治疗,就意味着我们要面对绝望,面对自己无法改变的事实面对自己和理想的差距、和别人的差距。
很多人一直在寻求改变,但很少有人明白,有时候改变不是连续的符合逻辑的修修补补。他很艰难,就像一个人从悬崖边纵身跃下去,经历原有秩序的破碎经历,艰难又深刻的顿悟,才能重新站上一块更加踏实广阔的平原。我们更想把房子修修补补,让它变得更好,但往往改变就意味着把它全部拆了,在风雨中经历一次重建。
在弗兰克的书中说道,正是恐惧导致了所害怕的事情的出现,另一方面,正是过度渴望,使所希望的事情变得不可能。为了防止恐惧和孤独渴望他发明了矛盾意向法的治疗。在这种疗法中,他鼓励来访者越是害怕某件事,就越在臆想中努力让它发生。
根本来说,能让我们去突破的动力是事情背后的意义。既然我们那么害怕演讲,为什么还要去做演讲?为什么改变那么难,我们还是不断的想要改变?因为这背后有一些我们珍惜的东西、所渴望的价值,这些意义和价值,才是推动我们前进的真正的动力。
我们往往在一种评价体系当中无法出来,很多人也贬低自己让自己舒服。想要从这种评价体系当中出来,可以创造一种新的情景,在这种新的情景里,可能变的变成我们不喜欢的样子,不再是一件坏事,反而是一件好事。就像我害怕出丑,因为觉得出丑后别人就不喜欢我。要突破这种评价体系,我要尝试着出丑,体会别人的爱和包容。
在读者来信中,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案例。作者讲了一个故事,寓意是人要完成改变是非常艰难的,去经历千辛万苦,只是为改变做积累,但是还不够。只有经历死去才能重生。读者因为手抖,所以工作上碰到了很多困难。作者解释说,手抖开始承载你所有的生活挫折和自我怀疑,怎么控制手抖成了你生命的主题,你被自己放逐了。只有经历漫漫长途,才能重新找回以前的平静。不管你经历多少的困难,完成多少的任务,你碰到的最后一道关卡,不是要求你在艰难的时刻控制手抖,而是要求你在偶尔会手抖的情况下过艰难的生活,并努力让它运转良好。
我们常常希望顿悟,希望改变能快速发生,但是改变的前提,往往是要先面对自己的问题。就像这次讲课,我的收获是:不是成为一个完美的讲者,而是在不完美的时候认真的去讲。这有点像死去,让控制自己手抖的心死去,只有这样你才能重生。这对你来说是痛苦的,可真正让你受尽折磨的,不是手抖本身,而是你千方百计想要控制手段而不能。手抖背后连接着太多的东西,在大庭广众之下失控的恐惧,糟糕的童年,严重的自我怀疑和焦虑。
所以控制一个无法控制的事情,非常让人折磨。承认无法控制,就是一种死亡。我自己也面对着看小说的问题,多次想要去掉这种习惯而不能,让我受尽折磨。我想要真的从这个问题中出来,不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办法来进行自我控制,而是意识到我是无能为力的,意识到我要长期的和这个问题共存,意识到我必须死去才能获得重生。
第六章 拖延与不拖延
拖延症可以是一种心理问题,但是现在社会的很多拖延症,其实是一种社会现象。很多人拖延是因为太孤独。
我们所处的时代,人人都有很多目标和欲望,想要的东西多了,时间就不再是用来度过或享受,而成了完成目标的工具和资源,另一方面,社会分工逼迫我们做自己不那么想做,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情,全然不顾我们的感受和意愿。所以,我们的心里会有本能的恐惧,于是拖延症就产生了。
当我们说自己拖延的时候,我们在用这个词表达什么?他背后的情绪和问题是什么?他对我们意味着什么?也许会发现,拖延症并不只是拖延着不做事,他背后有我们对生活的恐惧和渴望。
面对拖延,不一定把它看成一种病,也可以看成一种提醒,就像焦虑一样。它提醒我们不喜欢手头所做的事情,提醒我们可能生活中出了问题,提醒我们生命缺乏意义。
另外,导致拖延的原因跟我们所处的时代有关系,首先我们的时代有许多的诱惑,这些诱惑会激活我们的“热系统”,让我们头脑发热,失去控制。
另一方面,我们面对的压力也会激发“热系统”。一个任务的压力不是来自这个任务的难度和时长,而来自我们和这个任务的关系。它是我们想做的吗?我们觉得这事有意义吗?我们能自主决定这件事的进程吗?我们能胜任吗?如果他做砸了,我们会怎么样呢?长期的压力会让我们学会一种习得性无助。所以拖延症的问题,某种意义上也是压力管理的问题。
第三,完美主义跟拖延的关系。完美主义分成两种:适应良好的完美主义和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适应良好的完美主义,就是我们的高标准和自我的意象相适应;适应不良的,是我们的标准和我们的自我意象有差距。完美主义会让我们无法很好的去完成一件事情,因为我们还没开始就已经害怕失败。
最后,孤独和拖延是有关系的。拖延症患者常常缺少因爱产生的意义感。另外,孤独的人很喜欢刷朋友圈、微博,这就是他们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渴望和努力,也避免了他们与人真实交往的压力。
能够把我们从拖延的泥潭中拯救出来的是爱,内疚和自责会让我们陷入恶性循环当中。爱能使我们从这种自我要求中出来,他给我们自由发挥的空间,让我们能够做我们手头所做的事情。
自我管理的本质是自我谈判。你知道怎么激励别人,也知道怎么激励自己,如果你管不好自己,也很难让别人服你,所以与自己相处其实是跟与别人相处的道理是一样的。拖延症的特点之一,就是很难从娱乐状态切换到工作状态,而一旦投入工作,就不需要那么强的意志力的,所以克服拖延就是要从娱乐状态切换回工作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