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哲学、教育与后现代主义的挑战
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充满摩擦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观发生了巨变,以前的一些“真理”受到质疑,第三世界、新左翼运动和对越战的激进反对等都深深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人们越来越关注差异、多样性、与权力并行的边缘化以及特权,与此同时,普遍性不但被解构并且还被看成多余。后现代主义在现代主义的瓦砾上形成。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的发展,随着人们进入互联网+时代,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休闲方式乃至学校里的教与学都发生着巨变,原先作为高雅文化的艺术形式和思想风格,也正在被商品化、庸俗化……积极的一面是,更多普通人能够享受更丰富的信息,获得更均衡的受教育机会,视觉和表演性文学、文学作品等进入了日常生活。消极的一面是,人们被电子化、信息化而陷入大量的信息轰炸中,以至精疲力竭。
当下的社会,和20世纪60年代一样,一派在追忆,在赞美过去,试图在渐进中改良,一派则激进,是后现代主义的支持者,他们期待因为技术而重构一个更公平正义的世界。也因此,过去人们强调普遍的科学“规律”,而后现代主义,则反对客观确定性,产生的一个结果就是:人们曾经在思维上划分出的清晰界限变得模糊了,出现了很多交叉研究,如哲学与社会科学,生命与生物科学……体现在教育上,一些激进的国家或学校打破学科框架,突破边界,形成项目学习、跨学科合作学习等。
后现代主义,对各个主要流派,都有一些突破,回顾如下:
——对实用主义。后现代主义反对形而上学的普遍性观点,认为知识是临时的和不确定的,并且知识承担着改善或解决人类问题的责任,教育在其中发挥着主要作用。
——对行为主义。后现代主义对行为主义的回应是消极的,也即并不赞同,因为行为主义赞成科学客观性,忽略人的意向性和行动,把行为当成了一种技术。
——对存在主义、现象学和解释学。后现代主义从这些哲学中获得了支持,特别是否定了普遍客观性和强调特殊性的观点。
——对马克思主义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抛弃了阶层冲突是主要斗争形式的观点,关注西方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主流文化群体和边缘文化群体之间的冲突。
一些后现代主义学者更喜欢“理论”(theory)这个词,而不是哲学(philosopy)这样的词语。
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的代表性人物,有以下几位:吉鲁、彼得麦克莱伦、车里霍尔姆斯、博维斯、威廉斯坦利等。
吉鲁肯定了塞缪尔、赫伯特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教育是一种社会再生产的形式,以及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的学校为那些处于优势地位的人再生产“文化资本”等观点,但是也指出了他们的局限性,希望发展一个有效的现代批判主义,重新思考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吉鲁强调伦理学对于帮助学生理解个人经历如何受到不如道德话语的影响,鼓励学生参与到社会对话之中,其目的在于建立一种对他人负责的社会责任观。在此意义上,吉鲁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们从被压迫中解放出来。
彼得麦克莱伦在其作品《学校生活》中指出,批判教育学对学校的质疑在于,它支持占有统治地位的权力精英并维持已有的不平等。麦克莱伦赞同后现代批判理论的观点:在人的分类的形成过程中,意义的生产比劳动力的生产更为重要。因此,他认为,教育,应该赋予个人和社会以权力。个人和社会赋权的首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社会改革的责任感,提升边缘群体尤其是受压迫的穷人的地位。
车里霍尔姆斯用杜威和罗蒂的观点发展出他的所谓“批判实用主义”。在《权力与批判:教育中的后结构主义研究》中则指出,结构主义是一种实证哲学,在教育中引发了一个更大的问题,即线性的理性思维发展观和控制理论已经进入了现代教育之中。导致,注重结构严密的课程,依赖于考试、选拔和官僚化控制的程度。在车里霍尔姆斯看来,教育应该检验主流话语,以此来揭示统治者的主张和统治秩序的不稳定性。
博维斯则提倡将回归共同体作为教育的基本目的。他提出了变个性的“生态区域”教育,这种教育强调构筑与自然相和谐的文化。其目的是:有助于形成记忆共同体的有价值的文化传统知识;把自己理解为一种社会存在,包括理解那些形成个人认同和社会意识的历史力量;把个体教育成为社会共同体和自然生态共同体的合格成员。在这种观点上,语言是个人存在的背景,也应该成为教育的起点。
批判教育学对课程的一个重要观点是:课程应当融入学生的日程生活体验,并将课程作为促进学习的重要元素。由于课程再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学生参与当中的多样化叙事,人们可以对其进行文化上和政治上的重新解释和塑造,因此,必须关注“隐性课程”,因为隐性课程将思想和知识置于总体的权力形式之中。
吉鲁大力提倡的教师作为“文化工作者”的观点,使我深受启发!教师应该是“有改革能力的知识分子”,扮演者特殊的政治和社会角色,去创造更多恰当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实践。教师不应该也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地交给人们知识,而应该帮助学生超越自己,去树立如何通过多种途径为意识形态和政治利益服务,成为具有批判性、负责任的、民主社会的成员。
车里霍尔姆斯从另外一个视角,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作为教学中的关键内容”的观点,引起了我的共鸣。教师需要允许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批判性对话——对于教师而言,教师在教室里当然不能放弃管理方面的责任,而应该抛弃权威知识,鼓励学生去分析已有的论证来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判断。也即,帮助学生摆脱实用知识的依赖,发展深度思考,发展批判性思维,进行真正的实验、批判的反省和判断,才能真正构建自己的价值观,如人的尊严、自由、平等以及对他人的关心等。这些价值观远比事实性知识重要。
博维斯也很重视师生互动,但是他更强调语言的力量。教师使用的语言对学生说产生的影响以及他们的语言如何形成学生的思维方式影响,是教师在日常互动中必须深刻理解并重视的。教学和语言,对形成“交流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仅是外在知识和口头语言,还包括书面语言、肢体语言与赞成、反对等态度的表达。教学最基本的功能在于帮助学生成为有能力的交流者,有意义的文化保存者和对已获得知识的质问者。教育,应该引发学生对自己所面临的的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的思考,否则,社会不可能变得更美好!
总之,后现代主义对我最大的启发,就是,教师是改革性的知识分子,他们应该成为帮助学生,为自己的未来承担起个人和社会责任的人。